• 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文献
  • 《符号》导读
  • 中国早期策展和策展人产生的历史考察
  • 中国策展人 渐成气候的职业
  •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孵蛋、枪击、避孕套
  • 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基本情况介绍
  • 关于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三次“对话”
  • 栗宪庭VS朱朱:保持“灰色”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万幸
  • “中印文化连线”——互为镜像的中印当代艺术
  • 星星1979: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圈的往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标记物
  • 艺术与科技简史︱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从电话图像到光与空间的调节器
  • 宋庄画家村事记(1994—2008)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三)
  • 本末倒置的威尼斯与巴塞尔
  • 王志亮:前卫理论的起源(原名《法国五月风暴对前卫艺术的再刺激》)
  • 吕澎:不要用光荣榜式的词怀念'85新潮
  • 中国现代艺术展20年(1989-2009)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二)
  • [图书]《上海展览史1979-2006》
  • 鲁明军︱美国《十月》杂志的诞生(上)
  • 思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新变化
  • 鲁虹︱《美术思潮》停刊记
  • 孙良访谈:关于最后的晚餐和其他方案
  • 中国当代艺术史近30年来的著作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一)
  • 画册出版︱“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实验电子乐:噪音的艺术
  • 前卫的准则与策略转换 ——兼论90年代后中国前卫艺术的侧面
  • 朱朱著《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出版
  • 1978—2008年30年中国美术大事记
  • 蒋苇︱19世纪到21世纪:人造光的艺术
  • 八十年代上海先锋艺术
  • 中国现代艺术30年代表作品
  • 展评:第十届欧洲宣言展 & 宣言展历史回顾
  • 荐书︱《走向媒介本体论:欧美媒介理论文选》
  • 历史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途径
  • 《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 从王国维到范景中:西学“美术史”入华100年
  • 新书︱高名潞《中国当代艺术史》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目录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总序
  •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纪录片
  • “生存痕迹”的痕迹──关于“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一种描述
  • “后89 中国新艺术”展的作品引起市场追捧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邵大箴(Shao Dazhen)

    邵大箴(Shao Dazhen)

    2014-01-22 01:47:13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邵大箴(Shao Dazhen)

    简历
    邵大箴,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
    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美术史系副教授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美术》月刊主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世界美术》杂志主编。

    出版有《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欧洲绘画简史》、《西方现代美术思潮》、《雾里看花——当代中国美术问题》等。

    主编《外国美术名家传》(与奚静之合作》、《现代艺术辞典》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副主任。

     

    邵大箴:美术批评要把好尺度

    ■美术批评人才培养现状

    1960年正式成立的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是我国最早的美术史系,主要培养美术史人才、美术理论人才、美术批评人才、博物馆人才以及美术编辑人才等。除“文革”外,该系一直都在招生,现已发展成为人文学院。其他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陆续在改革开放前后、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先后开办美术史系或美术史专业。目前,全国美术史系的本科毕业生有上千人,其中硕士生有几百人,博士生也有不少。这部分人当中,有一部分从事当代美术批评,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包括出版社、报社、美术馆、画廊、自由职业(自由策展人、自由批评家)等,很多人活跃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大城市。

    美术批评人才的数量在美术史研究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培养的美术史人才,主要进博物馆、出版社、杂志社或留在学校教书,这类人才的需求有限。由于艺术市场火爆,大量需要美术管理人才、美术经营人才和美术批评人才。而美术管理人才和美术批评人才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往这个方向流动的人越来越多,出现新的艺术管理专业,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很多。

    ■美术批评职业国内外归属不同

    在国外,美术批评家的职业往往放在艺术哲学领域。他们认为,从事当代美术批评的人,不一定要懂得绘画的技巧,或掌握绘画的手艺或技术,只要对艺术史、艺术哲学比较了解,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国的美术批评人才大多数或多或少受到一些美术技巧的训练,比较了解美术创作实践和美术创作的甘苦;美术批评人才在美术史系里培养,必须要经过系统的美术史(包括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才能从事美术批评。

    在中国,美术批评人才与美术史研究人才、美术策划人才、美术管理人才没有非常清晰的职业区分,常常两者相互交叉,严格说不够规范。在国外,美术批评人才与美术策划人才、美术管理人才是分开的,虽然有时也有交叉,但却属于不同的职业。

    ■批评要把握好尺度

    什么叫美术批评?无非就是对某个艺术思潮、艺术现象、艺术动向的批评,或是对某个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批评。当代美术批评人才中,无论是体制内的人,还是自由职业者,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传统形态的艺术(如国画、油画、雕塑等)创作进行批评;另一种是专门对前卫艺术进行评论。此外,也有两者交叉的。

    国外美术批评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严肃的美术批评,另一种是市场的美术评论。国外美术批评家的收费也非常高,而且有不少评论是受市场操纵的。在国内,严肃的美术批评人才需求非常有限,但针对市场的所谓美术批评人才需求量却很大。应将这两类美术批评人才区别开来。

    我认为,针对市场的美术评论有必要,但批评家要注意把握分寸和适度。特别是不能把假的说成真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把较好的说成最好的。这与批评家的良知、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艺术修养等有关。

    ■美术批评家作用有限

    作为美术思潮、美术走向,美术批评家应该有所作为,但这个作为现在看来也是有限的。因为艺术市场、社会大众的艺术格调和趣味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或文化发展的趋势有很大关系。目前艺术市场比较火爆、比较活跃,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人呼吁,美术批评家应该进行干预。也确有一些严肃的批评家、有思考的理论家发表过很多有价值的意见,但是作用不是很大;一些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参与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活动中,希望通过引进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章程和做法以及新的理念,使中国的艺术市场在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走向规范,同时,按照中国国情解决实际问题。但这些努力都很艰难,看来存在的问题需要有个过程逐步得到解决,而且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

    ■当前美术批评界存在的问题

    美术批评家应艺术家的要求,给他们的画集出版或举办展览写评论文章,这是当前美术批评界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人发表文章认为,这是一种庸俗的美术批评。“这样一来,美术批评就降格了。”

    其实,请美术批评家就艺术家的创作意义和价值进行阐释性的和说明性的评论,本身无可厚非,而且在社会上也是需要的。关键是美术批评家写出来的文章要注意掌握分寸,尤其对年轻人进行扶持和支持都是可以的,但必须要有分寸。

    有的艺术家本身水平一般,却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渠道请多位批评家给他写评论文章,一本画册中就有七八篇评论,这让很多批评家很不自在。出现这一问题,批评家和艺术家两方面都有责任,都要有自律意识。有时,过多的评论可能会起相反的作用,包括一些研讨会。艺术家要搞一个展览,请一些人来给他提意见,这是可以的。但现在研讨会太多、太滥,说好话的多,真正批评、提意见的少。

    ■媚俗的文化取向令人担忧

    当前社会文化里存在着比较浮浅的、庸俗的、媚俗的风气,同时存在着对经典的、严肃的、有社会意义的方面的忽视。这种文化取向,影响到艺术市场、艺术管理,也影响到艺术批评以及人才培养。这个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大的环境不改变,小的环境很难改变。当然,大处要从小处着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要严肃、要认真。现在,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很快,但粗糙、浮躁的现象同样存在,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存在质量问题。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以及从业者出于无知而故意制造“新闻”,令人担忧。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研究所所长,《美术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当代中外美术思潮和西方美术史,并从事当代美术批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