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王小箭:建立艺术文献研究机构 中国欠缺什么?

王小箭:建立艺术文献研究机构 中国欠缺什么?

2013-12-02 15:18:26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戈戈/采访、整理

 

编者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日前在微博吐槽“每在国外参观美术馆总会有特别惭愧感!中国的美术馆没有自己美术史描述和陈列!没能见到经典作品!没有强大的藏品体系和资金、政策、社会支持!没有美术馆专业道德和规范标准!没有公众自觉参与和文化认同感!没有国家专业性可执行政策!总之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慨叹中国的美术馆沦为出租场地!

而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在《新周刊》发文称,全世界最好的馆长都在“找钱”,这一切的一切都暗示了资本与艺术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资本的介入与抽离都决定了艺术机构的前景与方向。

与此同时,0CAT北京文献与研究馆在筹建一年以后,投资方突然撤资,主持北京馆筹建工作的黄专一篇《别了,北京》引起了艺术界的热议。在OCAT2012年刚刚确立的艺术馆群中,北京的“文献与研究馆”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美术馆,但作为央企的华侨城却突然撤资,建立当代艺术独立的民间研究机构有无他法?距离还有多远?针对这一系列的现象,99艺术网采访了批评家王小箭,在他看来,研究性机构属于非营利性,在中国做文献研究机构,具备了太多的困难,人力、资金严重紧缺,但自己对其前景依然乐观,三十年之后应该可以建立起来。

文献工作机构的建立难度很大

记者:当代艺术文献与研究馆独立的研究机构在国内或者国外的情况是怎样的?

王小箭:国内一直都有机构在做。比如高名潞就想成立一个当代艺术文献馆,他自己就有很多资料;朱青生做《美术文献》也很多年;另外艺术数据网以及业内的几大艺术网站也都在努力尝试,我也带学生做过文献,但是实施的过程都很困难。   

而国外的文献工作是一直就有的:第一阶段是图书馆阶段,图书馆阶段和美术馆是一回事,就是馆藏作品,国外各个大学都有。美术馆是藏作品的,图书馆是藏书,之后就变成胶片化了,书也胶片化,作品也胶片化,然后再数字化。他们的文献工作一个是有这方面的投资,再有一个是有偿使用。我想黄专恐怕是想找私人投资,中国的大学没有这方面的东西,文献工作主要不应该是由机构来做,而应该是大学在做。中国的大学第一没有这种美术馆,第二是中国的大学没有这一项目的经费。

记者:您觉得难度大主要体现在哪里?

王小箭:文献工作是非盈利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收集,需要大量的人力;再有一个是整理,然后是扫描翻拍,最后上传到网上,这个同样需要巨大的人力。文献工作缺乏主要还是国家制度的问题,制度问题的解决需要观念改变。中国大学不是没钱,但基本全用在行政化上面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用在行政化,都用在工作和维稳上面。 

记者:相比现在国内的资本大多投身于美术馆的一些竞赛,您觉得筹建文献和研究性的机构和美术馆区别性的意义在哪里?

王小箭:中国的美术馆有展览部、收藏部、研究部,是跟国际相匹配的,但是它的收藏没有足够的经费,无法系统地进行收藏。国外的美术馆不管大的小的都是很系统的。同样在西方,对当代艺术的收藏也不例外,MOMA后边是美术馆,专门收藏现当代分类的作品。中国叫美术馆,美术馆是从日本来的词,主要指展示空间,并不是收藏机构,也不属研究性质,所以中国大多数美术馆的研究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私人美术馆也一样,它们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展示。而中国只有古董才有博物馆,有故宫博物院、有省博。但现在需要文献来支撑,说白了就是市场,学术来支撑市场,还有文献来支撑市场。现在的市场只能一种是拍脑瓜、一种是跟风,再有一种是举牌,这就是工作没做够。

而国博、故宫、各个省博都是清代以前的,基本上文物的概念,他们是一个搜集文物的概念,他们的学术机构就是考古,他们也没有正经美术史研究机构,他们主要是鉴定机构,整个美术史在中国是缺失的。中国就这么几本教材,在这方面,吕彭一直在做。但整个美术史研究在中国是非常弱的,没什么人专门研究美术史,就是基本的教材,通史,谁专门研究明史、清史,从断代的角度,也没有几个。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了本身国内美术馆馆藏体系和学术研究还不够健全,在这种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有没有建立这种文献与研究馆的必要性?

王小箭:都缺啊,不但缺胳膊也少腿,中国美术馆应该是说在借鉴西方,不自成体系的时候受用,我们学西方的作品来发表,最后形成画册。最重要的问题是发表、刊登、网上都没问题,但是一到形成价值判断的时候美术馆有没有价值判断?而美术史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必须要有资料工作能够跟上。现在展出一个艺术家都需要整理自己的资料了,不管展览有什么亮点,艺术品的价值该如何体现,这些都需要看你一直以来都做了哪些,个人要讲个人的故事,但是一个系统就要讲美术史。

民营资本没有那么大的风险承担能力

记者:民营资本投入美术馆以及艺术研究机构建设事业的时候,其实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因为国内资本不成熟,所以伴随着很大的风险,您怎么看待目前民营资本想做又往往做不好的境地呢?

王小箭:现在我觉得让民营资本进来的确是风险太大,民营资本没有这么大的风险承担能力,如果想要做好,就需要先做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包括全社会的,还有对制度节点。比如说文化部,中宣部、财政部、人事部都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甚至每个家庭都觉得这个事情重要才行,民间资本才可能进入。否则的话他们只能找找画或者碰碰运气,买几张画放着,什么时候整个体系形成了,比较稳妥了,才会再介入。

记者:刚才您提到的一些部门什么中宣部这些,也就是说在民营资本不成熟、不稳定的时候其实官方系统是可以支持的?

王小箭:其实官方系统更不成熟,现在在一些体制里,也有了当代艺术家的介入,比如说方力钧,比如说朱其,文化部成立中国当代艺术院,美协成立了实验艺术委员会,但目前都没有太大的作用,话说回来这些也代表了一些观念开始转变,有了观念的转变也会促使民间资本有更多的意向。目前,官方只是呈现了理想,实际的投入和操作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公信力的缺失也是阻碍文献机构建立的原因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经费的问题,大部分是艺术界的人士在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大部分都是在讨论资本的无情,艺术家在资本面前很弱小、很无奈,但是您看如何来解决这一弊端?

王小箭:首先是媒体的地方,媒体有一个转变观念的作用,而现在媒体力量不足,都是功课没做够,民营媒体都要自己去赚钱,在赚钱上不断地投入这样那样的栏目和这样那样的人员。还有营销方面,只有在这方面投入了才能有回报,才能养活自己,但这样至少是学术上就已经不纯粹了。

我知道这么一件事情:比如当时从圆明园出来进驻宋庄的一些艺术家,搬到宋庄后他们想把圆明园的资料收集整理一下,但后来困难重重,最终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个人没有公信力,别人会觉得资料给了你会怎么办呢?
其他的民营机构要赚钱养自己,你有什么公信力让别人给你资料。现在,官媒也同样没有公信力,没有自己的声音。而资料又是一个长期的筹备工作,这是上百年的基业。

记者:您觉得真正什么时候中国才可以建立好艺术研究性机构呢? 

王小箭:我对这还是挺乐观的,但是时间会很长,正如我在微博上写的一样,真正建立起来大概在三十年以后,等现在这些当代艺术的先行者差不多都死光了的时候,他们也就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终生了。

记者:谢谢王老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