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林奇:“绘画式”的电影导演
  • 赵亮:独立而优雅地纪录
  • 798——“Out of the Box”先锋影像展
  • 影像与建筑——关于李巨川录像作品
  • 1988-2011中国影像艺术相关事纪年表
  • 12.27︱电影女祭司玛雅·黛伦的神性与诗意
  • (天野チヒロ/三才ブックス)的《放送禁止映像大全》
  • “色即是空”,日本当代摄影审美情趣
  • “色即是空”,日本当代摄影审美情趣(二)
  • 记忆与身体——关于刘铮的《国人》
  • 史蒂夫·麦克奎恩《饥饿》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奖
  • 辛迪雪曼访谈—我如何拍摄“无名电影”系列
  • 去法国看Photoquai摄影双年展
  • 里面外、外面里II —— 西方影像艺术最新趋势
  • 杨小彦︱摄影进入中国的讨论困境
  • 摄影180年在中国的四个时间片段
  • 2020德国当代摄影双年展:图像的生命与爱
  •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片单元入选影片介绍
  • 巫鸿︱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
  • 电影活动:香港独立电影在北京
  • 动漫美学百相[林大艺术中心]
  • 我为什么要研究摄影展览的历史︱《照片秀》缘起
  • IDF 2018︱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圆满落幕
  • 2018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 获奖名单
  • 赵半狄电影《让熊猫飞》挑战《功夫熊猫》
  •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 2016)入围、获奖影片暨颁奖现场
  • 鲍昆:现在纪实摄影缺乏专题性,普遍为街拍!
  • 与印度纪录片发行人迦琪·森的对话
  • 李振华:关于影像艺术——录像艺术的起源、分类
  • 亚当·马扎尔《城市生活》
  •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 董冰峰:电影的孤独
  • 亚洲视野:AMNUA国际影像论坛暨特别展映
  • 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展评审委员会
  • IAF2021动画双年展开幕
  • 对话鲍昆︱“纪实摄影的前世今生”
  • 第二届VAFA国际录像节成功开幕
  • 贡萨洛·比利亚尔摄影
  • 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各奖项揭晓
  •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
  • 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为摄影调温
  • 胡介鸣: 一分钟的一百年
  • 首届Wolgin奖得主录像艺术家Ryan Trecartin
  • 我爱过日本摄影的黄金时代
  • [现场]ON SPACE十秒影像展“像博尔特一样快”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原弓成名法则:艺术观念傍上资本营销

    原弓成名法则:艺术观念傍上资本营销

    2013-07-05 16:16:26 来源: 时代周报 作者:赵妍

    2013威尼斯双年展原弓的“空袭全世界”现场(图片资料)

    文︱赵妍

    中国艺术家都想尽办法踏入威尼斯双年展的门槛,但国际艺术界几乎都只关注主题馆展览。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之初,当地时间早晨6时,两架不明飞行物出现在著名的圣马可广场上空,盘旋一阵后开始向空中喷烟雾,约一分钟之后从天上消失。不明飞行物的出现引起常驻圣马可广场的警察注意,不到几分钟警察从一幢楼里走出来,将两名放飞不明飞行物的年轻人带进警局。

    这并非发生在电影里的一幕,而是上海艺术家原弓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的一个作品—原弓“空袭全世界”。在这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人数达150人的平行展中,原弓迅速博得了眼球。

    原弓的“空袭”此前曾在上海东方明珠塔附近实施过一次,他还即将展开一系列新的“空袭”。但被威尼斯警察带走的却非艺术家原弓本人。

    “‘空袭’计划完全由我的助手完成,我在上海远程遥控完成这次展出,但我有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在现场。”在位于上海某五星级酒店的办公室内,艺术家原弓一身黑衣黑裤,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他对当下平行展的一些看法。“区别就是差的艺术家去了中国馆没戏,好的作品去平行展和在国家馆一样。从展览的整个规划来说,当然国家馆在双年展相对重要,但今年他们(指国家馆)做得差。”

    他还有另外两件作品被纳入“未曾呈现的声音”之“废墟”这一主题中。一件是卡车改制成的音响《与声5·12—东风》,另一件是由标语启发而来的《红帘》,总共的花费在90万人民币左右。

    这还不是他平行展期间的全部。就在他的团队在威尼斯声势浩大地引起警察注意的同时,他本人在上海K11艺术空间参加了另一个名为《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的群展,展出的作品是一个与他本人一模一样的“假原弓”。为了群展中的这个作品,他还特意雇佣了一个自己的公关团队,独立于展览大力推广。

    这位认真地实践着自己“国际化的当代艺术观念+资本营销”艺术模式的艺术家,在采访期间不断地谈论“社会的虚假繁荣、文化倒退与沦丧”,当然对其背后的资本运作团队“欲说还休”。

    “你什么都可以写。”他在记者坐下后反复强调。对他而言,追求更多的是持续的“曝光度”,哪怕是负面新闻。

    这是一个与资本结合的艺术家范本。

    “艺术家不能‘装’?”

    艺术家原弓的“财大气粗”,来自于背后上海的“香花石”、浙江的“天仁合艺”两家艺术信托公司的支持。而这两家艺术信托的实际运作者均为原上海证大美术馆馆长沈其斌。

    上海信托香花石系列·中国新绘画艺术品投资信托计划(简称“香花石”),成立于2011年4月12日,是上海信托业第一个艺术品“阳光私募基金”,一期募集资金近1亿元人民币。而今年3月发行的浙江首个当代艺术品信托基金“鼎鑫5号”,则由浙江天仁合艺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资金总规模为1.05亿元人民币,信托期限为5年。

    据一位非常接近沈其斌的业内人士向资本营销记者透露,原弓与“香花石”、“天仁合艺”的合作早几年就已经开始,“但‘香花石’从2011年成立开始一直运作得不太成功”。如今,“天仁合艺”旗下运作的艺术家有徐震、原弓、邱志杰等27位。

    “沈其斌他们应该买了一批原弓的作品,具体的金额估计在几百万元的数量级。他们运作的模式还是常规的方法,拿出一两件到拍卖市场,然后炒高价格。不过原弓本人在推广方面也非常擅长,懂得运作。”上述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几百万元的估计,与原弓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的“作品买断价格”基本吻合。“与信托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接一个合同。现阶段我就跟他们谈展览,大概要花多少钱。拿了钱办展览,人家买了我多少作品,给我几百万。拿了钱后我就立马把它花了。”

    现在看似“财大气粗”的艺术家原弓,在与资本结合之前,也有着与大多数中国艺术家共同的命运。“不能算是穷困潦倒,但我也是靠卖家当维系创作。”原弓透露,“你们都想象不到我当时有多困难,我比好多艺术家还惨,我卖家当。卖房、卖自己的藏品、问银行借钱,尽干这些事。因为做艺术需要钱,生活又要继续。把真相告诉你们要吓死了。我不敢让别人救济我。我觉得让人救济不好,所以卖家当。”

    现在,他财大气粗地雇佣了一个十几人的团队打理作品的运作推广,“当然这部分的费用是我自己支付的。其他比如在参加国际艺术展,合作信托公司也会有一部分资金的支持。”原弓说,“状态好很多。但钱还是不够花,他们给我再多的钱还是不够花。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艺术家首先是个人。是人谁能拒绝钱?有了钱自然可以扩大自己的创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能‘装’,‘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艺术家、批判家‘装’都会自食其果。”原弓向时代周报记者谈论自己对资本介入艺术的看法。

    他觉得艺术家应该积极与资本合作,并总结了未来艺术新的发展模式:国际化的当代艺术观念+资本营销。

    “其实这些年很多艺术家日子不好过,一些有一定知名度、作品也比较出色的艺术家生活过得也很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看似前沿的当代艺术,看似先进的思维方式,在针对自己生活、创作的道路时失去方向。这很被动。”原弓说,现在大部分艺术家依靠画廊生存。画廊生他就生,画廊死他就死。在他看来画廊加艺术家只能算模式的一种,未来可能有多种模式出现。

    “我的想法可能是对原有格局一种挑战。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拓宽自己的合作模式,既然能找到画廊,为什么就找不到这样的艺术基金呢?两者是一样的。你要了解你不跨界别人也会跨出这一步。”他进一步表态。

    “原弓是资本介入艺术圈后,尝到甜头的那拨人之一。往往是尝到了甜头的人,会夸赞资本运作的好处,而还没有尝到甜头的人,会驳斥这种模式的唯利是图。”一位圈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总结。

    “说我是商人,这是夸我”

    “唯利是图”的商人转型为艺术家,“恬不知耻”地乱搞,居然迅速就爆得大名,是艺术界里的一些人对原弓的印象。原弓本人对这样的评价竟然照单全收,并且进一步总结:“我混杂性的个人工作状态与今日中国当代艺术之乱象暗合。”他与时代周报记者谈论艺术家的“商人”身份时言辞之骇人听闻,或许恰恰印证了他的总结。

    “说我是个商人,这不是负面。你要了解艺术史就清晰了。这是在夸我。”原弓说,“像世界上几个比较著名的巨星,比如说安迪·沃霍尔,他是艺术家,但更是个商人。他开电影公司、开设计公司。当别人在说我是商人的时候其实我特别高兴。我最希望的是别人不再提到我艺术家身份,现在艺术家都太狗屁了。”原弓的这套说辞,声称遵循的是安迪·沃霍尔的逻辑,即“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生意是最好的艺术”。

    与原弓一样,将艺术当做一门生意的人还有同属“天仁合艺”运作的艺术家徐震。2009年,艺术家徐震成立没顶公司,没顶公司是一个当代艺术创作型公司,团队一起参与艺术创作、展览、收藏。最近又推出“徐震”品牌,作为“没顶公司出品”一个项目的名称。“徐震现在已经不是艺术家徐震了,而是一个公司的CEO”是对其最好的概括,在艺术商业化的道路上,他走得更远。

    “徐震比我高级。”原弓在采访中一再表示希望时代周报记者将他夸赞徐震公司化运作艺术的模式“一定要写出来”,“我们整体很弱。一个时代的终结靠的是观念,而非劳动力或者手工。中国民间、中国文化界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艺术家画的东西值钱,别人帮他画的东西就不值钱’,这是个错误。”

    他甚至还暗指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泰斗级”评论家已经过时。“早就变天了,旧的王朝已经崩塌。甚至以后我想把自己的署名也做成商人。我的另外一部作品的签名就是商人。商人很伟大,他们改变了世界。他们正在和传统帝王、权力进行分权。”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