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当代艺术需要现场经验

当代艺术需要现场经验

2008-10-04 18:01:30 来源: 中国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去年(2007年12月1日至2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主办的“当代艺术批评”征文获奖作品暨当代艺术批评研讨会在湖北黄冈举行。除20余位获奖作者外,尚有其他批评家、艺术家和黄冈师院的师生们参加,为了集中讨论,会议在开幕式之后前往大别山的一个山坳,那里有一个当地开办的山林旅馆,环境清静,听说夏季游人如织。

    我在黄岗的开幕式上介绍了这次征文的评选情况,其中提到一点当代艺术批评的写作需要有现场经验。到大别山讨论时,大家对是否需要现场经验有过一番辩论,可惜没有深入展开,只是说了个开头。论者认为现在是网络时代、媒介时代,各种展览、画册、消息都可以通过纸质媒介、数字媒介获得,不需要在艺术发生的现场就可以展开当代艺术的批评,因为不可能参与到那么多的现场中。换言之,对当代艺术进行批评可以不要现场经验。

    这个说法没有错误,确实我们对许多东西的了解都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所谓主体可以缺席在客体中。问题是,我们面对的是当代的鲜活的艺术,很多发生的艺术如果不在现场,就不能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或曰体会,通过二手的转述极有可能是以他人的感受来代替自己的感受,有可能会遮蔽了现场的其他信息,会影响到进一步判断当代艺术。同时,现场不仅仅是去现场,它还指向对当代艺术的整体参与和多方位了解,不仅是通过文本,更要是直接面对艺术、艺术家、艺术活动与艺术批评交流。就比如,如果不到大别山的开会现场,我们就无法感受到会议现场的气氛,即使有了这里的描述,也多少会失去现场的瞬间经验和感受,这一点是间接经验所缺乏的。当代艺术的现场经验也意味着对当代艺术有一个宽松的态度,能够直观地观察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变化,也就是以一个亲历者的姿态去介入到艺术的发生中,这恰恰也是当代艺术批评所需要的。因为批评是需要经验的,而研究则可以脱离时空的现场,进入超时空的研究思辨中。

    比如进行美术历史的研究,需要做的更多是文献和考据,但对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也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如历史学的想象,社会学的现实推定, 哲学思想的重新定位等等,这些也属于研究者的现实经验和生命体验,这是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都有过的体验。如果有后人要对大别山讨论会进行研究,就得依赖间接经验,就需要翻阅当时的记录、问询当时的参与者、或参照当时艺术发展的整体描述,这时候的研究已经不是批评,是试图的历史复原,或历史的重构,而不是现场经验。现场经验已随着时间飘散了。

    所以,当我们今天说当代艺术需要现场经验,就是希望今天的人能够珍视今天的时间意义,它对于记录历史、描述现象、点评事件都非常重要。现场的当代批评有着特殊的价值,远的还不用说,今天谈到85美术时就已经开始翻检当时的那些亲历者记录了,有访谈的,有当时油印小报的,甚至也有当时的门票、会议通知、书信、日记、照片等等,即使这样,一个完整的85美术也不能凸现出来。也就是说,今天所写的85美术是今天写作者的85,与历史现场中的85有着巨大差异。但无论如何,没有当时的那些参与85美术的现场文本,今天是再如之何地也不能想象85美术是什么。

    由于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现场经验就更加需要,而且还不是一般地需要,因为今天发生的艺术之快、之多、之杂,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正像中国的发展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一样,中国的当代艺术现状也超过了想象,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视觉压力和知识理解压力。没有现场的直接经验,是没有办法判断当代艺术的情况的。结果只能从自己的现有经验出发了,或者是从现有的知识认识出发。当代艺术更多的时候是打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完全是不确定的,不在艺术发生的整体现场,就会失语、不到位,或风牛马不相及。很多时候,不在现场就不知道现在的当代艺术的进展情况、状态如何,这远不是通过纸质媒介、电子媒介所能感知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谈的问题不是当下的问题,或者抓不住要害的原因。

    从这次当代艺术批评正文来看,多数文章没有涉及当代艺术批评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许多文章作者不在当代艺术发生的语境中:

    正因为有这样的缺席之故,所以有的人才会一说起当代艺术就非常隔膜,表示出不屑、或不解或责备。对于当代艺术,首先不是说都好,都是伟大的艺术、不朽的艺术,但是当代艺术提出的问题却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如果不是现场的经验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造成了冲击,这种思考就不会发生,甚至是在用旧有的经验和知识来抵制、回避当代艺术。事实上,艺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彻底转变,当然不承认这种转型也不是失为一种姿态,正像在历史的关头,什么立场都有、什么表情都有一样,也不惊讶。但对于当代艺术如何存在、是不是有存在的权利,则是需要明晰的。不能说,我不喜欢、我看不懂、与我的理解习惯有矛盾,就认定这些东西是胡来、是糟蹋艺术,那也就缺失了能够进入这一领域的机会和可能。不对艺术持有疑问与好奇的心态,就难以进入艺术的理解中。这不是从先在的道听途说来认定当代艺术的是与非,而是要走进去,去参观、去现场感觉、去切实进入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去聆听一下那些当代的艺术家们的想法,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判断。自然,这判断不是去说好,也不需要说所有的都好、都没有问题,只是说在有现场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才可以有发言权。

    所以,现场经验越是丰富,越有可能提出当代的问题,而不是满足于隔膜的想象。如这些问题就需要探讨:当代艺术的确认与界定、当代艺术的中国问题与国际化关系、当代艺术的市场因素、当代艺术的政治含义、当代艺术与新媒介艺术、当代艺术与社会、当代艺术的教育与观念、当代艺术与知识理论、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当代艺术与展览体系、当代艺术策展与市场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是从现有的文本中得出,是必然经过对当代艺术的认真调查和研究才能开展的。试想,如果不去现场地经验当代艺术,如何闭门造车地对当代艺术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不定形、不确定和各种可能性,其当代意义就是与人们的观念对话和质疑。一些真正的当代艺术本身已不是目的、也不是什么形式的问题,而是针对了某一个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人类的问题而说话,用了特殊的方式去给人们一个激灵,有时候冷飕飕的,有时候困惑至极,也有时候佩服其观念奇妙,启发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甚至不乏促成了某种其他方案的解决。此时的艺术已经是社会功能的一个平台、一种观念的载体,为的是以个体的方式得到社会的共振。

  
来源:东方艺术财经 王春辰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