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我比较关心鲜活的生动的艺术

我比较关心鲜活的生动的艺术

2010-04-07 10:42:49 来源: 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策展人冯博一

    2010年3月27日,由国内著名策展人冯博一先生策划的“蝴蝶效应——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于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盛大开幕。作为深圳本年度第一大艺术盛事,策展人冯博一先生及两岸四地的多位艺术家出席本次了展览开幕式。“蝴蝶效应”共展出来自两岸四地17位年轻艺术家的18件作品,表现手法涵盖装置、影像、行为艺术和多媒体,创作观念也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策展人冯博一在“蝴蝶效应”展览刚刚向外界呈现之时,已经为下一个展览展开了大胆的构想,对下一阶段展览的新鲜的想法不断涌现,在他看来,展览于策展人犹如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展览是表达策展人思考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不间断思考和持续策展实践,很大程度是希望能够发掘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对现行展览形式的优化和创新,或许,这就是我们能够在冯博一展览不断发现惊喜的原因。

  99艺术网对话冯博一

  99艺术网:冯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我知道在《蝴蝶效应》之前做过《出境》,两者是一个系列的展览。请问在《出境》和《蝴蝶效应》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个层递关系?在本次的参展艺术家及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冯博一:上次《出境》是三地交流,没有包括台湾,当时那个项目的准备时间比较紧张,主要针对广深和港澳,所谓广深就是广州、深圳,港澳,香港和澳门,没有台湾,因此从本次的这四地上来说与《出境》是有区别的。

  再一个,《蝴蝶效应》的前期工作相对来说做的更充分。所谓充分,一是我们都去了这四个地方,我们与邀请的艺术家都进行了座谈和沟通。期间有对于本次策展的一些想法和策展理念,然后再与艺术家选择作品。在这个基础之上,又让他们在开展前一个月来看场地,看场地的过程,基本上就把他的作品和作品大概要放在一个什么位置确定下来了,又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就是今天开幕。

  所以我们这次所有的访谈纪要都在画册里边体现了,而不只是简单的一个作品,里面有纪要,有访谈,有艺术家自述,有我们(策展团队)对作品的一个解读,这样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一点。我们希望以后能把这种交流方式延续下去,因为我是觉得深圳地处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应该更注重做这种交流工作。当时何香凝为什么建在深圳,也是考虑到跟港澳台,包括东南亚都比较近,一是何香凝一直在做侨务工作,何香凝美术馆是隶属国家侨务办的,我们想应该有一些地域性和与其他美术馆不同的特征。比如上海美术馆讲究海派文化之类的,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怎么做?我想做这方面的交流,可能会更方便一点儿,或者是更有效一点儿。

  99艺术网:换言之,就是我们这个展览也是根据展览机构而作了特别的考虑。是打算作为作为何香凝美术馆一个品牌项目持续下去吗?

  冯博一:展览的项目之一。我这次主要更重视所谓的“交流计划”。上次《出境》是一种,我们这次也是一种,明年还要做。

    99艺术网:每年都做?

    我现在反感那种专业人士都看不懂的展览,那怎么来体现出你的思考呢?你的思考怎么对观众产生启发呢?还要读他的上下文,还要了解他,看他的采访,看他以前的言论,可能才能琢磨到他到底要说什么,有的还说不清楚,我也是看不懂,这是当代艺术系统的一个问题。有一些人就装孙子,故意故弄玄虚,晦涩,诘曲聱牙,故意,还不好意思说你看不懂,显得你特没水平,这是当代艺术,不仅仅是中国,国际上都有这个问题。

  99艺术网:您觉得这次展览的所有作品都能够被解读吗?

  冯博一:不见得,所以我们策展团队这次专门分工,每个人写对这个作品的解读,我试图给观众提供一个什么呢?就是我们作为策展人怎么理解这个作品,比如你是一个观众,你通过这样的展览,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好,但是会给你的解读一个参照。要不然真的不容易看懂。

  99艺术网:文字的解说还是有它的力量。

  冯博一:我其实也在试图想一些办法,但是很难说所有的作品大众都能接受,比如说吴季璁的那个轨道,有一个轨道,上面有很多像城市的光影,你应该知道那个作品吧?

  99艺术网:对,我看了。

  冯博一:我听到反应都觉得那个好玩,它结构很简单,但是能够引起一种移动的视觉效果,就好像你坐在车上看这些高楼大厦和立交桥,这是很聪明的创作方式,我觉得这种作品就比较成功,利用一种视觉语言来传递城市化的表现。当然我希望这种作品越多越好,但是也有一些作品很晦涩的,看不懂,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尝试,现在很难说我这个展览是最好、最牛B的,涵盖所有的,不太可能,我现在比较关注的就是做这种主题性的,比较深入的,尽量做得丰富、深入,不是嘉年华式的,什么大沙龙式的展览,那种展览太多了。

  99艺术网:如果艺术家坚持他的看法,但是策展人觉得可以从旁边进行另外的一种解读,怎么办?

  冯博一:我有我的判断。

    99艺术网:你是怎样跟年轻人来沟通的?

  冯博一:我觉得是这样,当代艺术的范围,你肯定也知道,就说大陆这一块,有一些已经功成名就了,很多人在做他们,他们的展览机会非常多,这里头有两种情况:一种有一些实验性还是很强的,不断地在做,但是也有一些已经很风格化,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做他了。我更关注的是年轻人,因为时代的变化,年轻人的观念,包括他们的创作方式都会有一些展示的必要。我有一个基本脉络,就是说会比较关注当下那些鲜活的,生动的艺术,这些在年轻人方面体现得最明显。

  99艺术网: 《蝴蝶效应》 会跟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有所呼应吗?

  冯博一:没有太多的呼应,其实我们的关键词是“交流计划”,这里头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你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能够把两岸四地都能够提示出来。换句话说我不能出一个主题,台湾艺术家没有反应,这不是他们面临的问题。当然“蝴蝶效应”只是一个概念和名词,我当然希望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地域,来看待两岸四地的关系。比如咱们大陆是怎样看台湾或者怎样看港澳的,我后来发现,咱们就不太关注香港人怎么看澳门,澳门人怎么看台湾,其实咱们都处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这样一种背景下,都是中国人,都是华人,我就想能不能通过一个展览把这种东西提示出来。

  99艺术网:我们这个展览定位为当代艺术展,而另一个与“当代艺术”一起被讨论最多的或许就是“公共艺术”。我想请您对此发表一下意见,比如它们两者的关系,各自的不同,还有他们对受众、社会的影响,以及对艺术学科本身的影响等。

  冯博一:这个问题很大,我是这么看的,比如我为什么在美术馆做这样一个展览,包括我还做了儿童的展览。我觉得美术馆是一个最名副其实的,或者说真正的一个艺术公共机构,国家拨款,那是纳税人的钱,美术馆就应该服务于公众。所以我在美术馆做的展览有一些也很实验性,但是我也考虑到,也很在意展览怎么跟普通观众的互动。因为展览可能有面对专业层面的,也应该要对大众服务,那么怎么服务,那就是你的展览是大众能够进入的,能够接受的,并能引起他们的思考。

  对于当代艺术和公共机构的关系,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你当然也可以做纯实验的,比如卡塞尔文献展,说句实话,他在整个国际艺术界来说,都具有比较前沿的实验性。我们可以做这种展览,但是也可以做一些跟公众比较亲近的展览,比如上次你来看的徐冰的那个展览,他那个就结合得特别好,也是一个实验性的,但是又能跟少年儿童互动,这种互动是跟整个环保趋势有关系,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都联系在一块了。他这个展览当时挺受欢迎的,好多小孩、家长都参与了,这个展览和这个作品是有效果、有影响的。但是你也知道有很多展览没有什么内容,专业人看不懂,老百姓更看不懂。如果一个展览既具有实验性,又能够引起老百姓的注意,我觉得这是好展览,这是好作品。

    99艺术网:另外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去选择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因为识别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是需要独到的专业眼光,因为他之前可能还没有被认识,您作为一个资深的策展人是如何去建立跟年轻艺术家的一种沟通方式的?

  冯博一:大概是这样的,大陆这一块我比较熟,因为我还是挺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我会根据他们以往的创作,觉得他们可能会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或者他们以往的创作跟这个主题有联系,然后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计划。

  99艺术网:他以往的创作很重要吗?

  冯博一:当然,为什么我选他呢?

  99艺术网:但是有很多可能并不是艺术家,有一些可能是设计师或者其他类型的年轻工作者。

  冯博一:这块我一会儿解释,艺术家基本上是这样的,比如说马秋莎,我觉得她的那个图像,不是专门为这次展览做的,她是以前做好的,说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作品可以延伸为两地的关系或者是不同地区人的关系,我觉得就比较合适。

  深圳这一块,深圳真正的艺术家现在已经很少了,基本上次都包括了。后来我就找一个黑一烊,虽然做设计,但是他的想法还是挺开放的,也是给他提供一个实验的机会。黄扬这次本来是本次展览的视觉设计师,画册海报都是他设计的,后来我觉得他的一些想法,跟展览主题越来越吻合,于是把他也扩充进去了。

  99艺术网:在策展的过程中,是否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冯博一:有变化,包括刚才的那个行为作品的现场仪式是昨天才把方案定下来的。本次艺术展览的不确定性和临时变动性与传统的展示方式有太多的不同。比如吴达坤这个艺术家,他的想法也是不断地在变化,这是大陆方面的一些情况。港澳台这块我也有一些了解,也看了一些资料,也请教了一些我在台湾的批评家朋友,他们也帮助我推荐,艺术家这块大概是这样确定的。

    一种是有可能咱俩合作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中断,我也想记录下来,然后咱俩就各做各的,没有合作;

  这就是交流的三种形态,第三种形态是什么?就是咱俩可能交流,最后交流得很别扭,就凑合了那么一个作品,我们也会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99艺术网:过程可能比结果更吸引人。

  冯博一:对,因为交流其实就跟谈恋爱似的,刚开始吵架或者是最后有的就结婚了,有的就分手了,有的虽然结婚了,但是老打架什么的,我就想这样是挺有意思的。

  99艺术网:刚才冯老师说到我们这些展览准备得很充分,有各个层面的交流,这个都会在我们的画册里完全体现?

  冯博一:会有,我们画册上都有一些记录,包括照片什么的。

  99艺术网:其实它也算是展览的一部分。

  冯博一:当然。

  99艺术网:但是它似乎没有在展览现场放大呈现。

  冯博一:标签都有,但是座谈纪要没有,因为那个文字太多了,不适合展出。

  冯博一:我计划是申请深圳文化基金,让他们来给予很多的支持。

  99艺术网:可否对这个计划的后续信息有更多一点的透露,比如说在选择艺术家方面会不会重复?

  冯博一:不重复,上次《出境》的参展艺术家,我们这次都没有选,我想不能选重复了,明年大概也有一个计划,就是想怎么交流。我觉得交流,比如把几个地方的艺术家作品放在一块展出是一种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是比较浅层次的,希望交流能够深入一点,这种深入,我们现在设想,比如说我们提前一年来选择艺术家,把艺术家定下来之后,一对一地交流。比如咱俩都是参展艺术家,你是台湾的,我是大陆的,可能通过抓阄的方式配对,比如咱俩配一个对,然后咱俩交流、沟通,一块合作做一件作品。之后,你再做一件,我再做一件,等于两个人是三件作品,一件是合作的,一件是各自独立的。

  99艺术网:听起来非常有趣。

  冯博一:我是想把交流的过程做一个记录,我所说的是这种,就比较深入了。不是说大家都不认识,你把你的作品,我把我的作品往那儿一放,那样是一种交流,但还是比较表面的。

  交流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呢?

  一种咱俩交流挺和谐,挺成功地做了一件作品,集咱俩的想法综合的意见;

    99艺术网:怎么去协调。

  冯博一:我看不懂的肯定不选,或者我觉得他都想不清楚,我肯定不选,这么多艺术家,为什么选这些人,肯定还是我认同他们的创作,比如他们的开放性,活跃性,以及新锐特征。

  99艺术网:如果这样的话,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作品不单只是艺术家的作品,而是艺术家跟策展人共同的一个作品?

  冯博一:我是这么理解的,比如说这个展览应该是我的一个作品,我的这个作品是由若干艺术家的作品构成的。我觉得整个展览,艺术家作品是一个主要的环节,但是策展人的工作也是一个环节,包括平面设计、画册都是一个环节,包括展览布置,宣传推广,都是构成整个展览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互相都会产生作用的。

  99艺术网:下面这个问题是关于城市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倾向于为艺术来买单,比如现在的双年展、三年展跟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你是怎么样看待艺术跟城市的关系?比如这次“蝴蝶效应”也有深圳、广州、台湾,也有这种地域的区分。你觉得这些艺术家有没有代表他们所来自的这些城市的特质?

  冯博一:应该还是有的。比如说像我刚才说的吴季璁,还有姚瑞中拍的那些《飞雪》系列,都是带有不同地域的特点,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你作为一个台湾出生的人,肯定血脉里会带有这种东西,这是肯定有的。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大,有点多,当然你说城市化,我觉得艺术变化和发展,跟城市化是齐头并进的,比如为什么会有798?也是北京这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出来了,最后形成了一个北京新城市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我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没有,在往前更没有,这是一体的,不是割裂的。当然你作为一个城市或者作为一个国家,光有钱,光有经济,那远远不够。为什么现在国家也重视文化,就是你是一个强国,政治强、军事强、经济强,你文化也得强。你的文化要有效性,要对世界有影响。你说你仅仅有钱,就是一个老帽儿、土大款、暴发户、仅此而已,但是你作为一个很棒的人,肯定包括你有本事,有能力,也有品位,你对精神追求也很高,所以这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99艺术网:您认为这些艺术家代表了他们来自的这些城市的哪些特质呢?比如说黑一烊他是深圳的。

  冯博一:我明白你的意思,不一定特别明显。有的会明显一点,有的就不见得明显,黑一烊的那个就比较个人。

    99艺术网:最后一个问题,展览的内容跟形式是如何协调的?比如你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策展计划,那会为这个计划想出特别与众不同的,跟它相协调的展览形式吗?现在都知道展览就是开幕、论坛,就是三个一串的形式,您是否会在以后的展览里面对这种模式有所突破呢?

  冯博一:比如我刚才跟你说的“1+1计划”。

  99艺术网:这是一个突破。

  冯博一:不能说突破,我也在实验一种新的方式,这种可能就比一般所谓的交流展更加深入,我个人觉得会是那样的,因为我记录了这个过程,我有意识地来抓阄、安排他们怎么对立。当然也会在展览的形态上要考虑到怎么来体现“1+1”的概念,现在我还没有考虑呢,因为他们的作品还没有出来,当然我会想一些。我觉得所谓深入就是怎么针对这个主题和这个主题的关系作出不同的解答,不可能一个展览把所有的东西都涵盖,不太可能。就跟你写一本书似的,这个书成圣经了,现在不太可能,我觉得《圣经》或者是《论语》具有这样的特点,那是古典形成的。

  99艺术网:换言之,你现在是在做一个一个的实验,做你的策展实验。

  冯博一:艺术家在做实验,策展也是一种实验。而且我觉得艺术展览本身实际上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艺术,咱们说大概一点,肯定有艺术家,艺术家作品,也应该有策展人、评论家,也包括艺术市场、画廊、拍卖会,这都是一个、一个的环节构成了当代艺术的一个生态。

  99艺术网:我们做这种实验或者在完成我们的策展作品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这些链条里面的所有元素并充分调动他们吗?
 
  冯博一:我尽量来调动,就举1+1的例子,这个展览本身的设置,对艺术家也是一种挑战,有的艺术家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机会做一个真正的交流,当然私下他们有的已经是朋友,比如说我在台湾有朋友关系不错,那还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我就想,能不能通过一个展览的方式把这种东西呈现出来,这种展览或者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尝试,也可能效果不太好,也没有关系,实验嘛,就是不成熟,成熟就是经典了。

  99艺术网:好,感谢冯老师!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