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殷双喜:网络时代的艺术研究与批评

殷双喜:网络时代的艺术研究与批评

2010-03-23 11:31:36 来源: 世艺网  作者:殷双喜

    1863年,35岁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创作了《20世纪的巴黎》一书(这部小说直到1994年才被发现出版),在这本书里,他预言了一个世纪后的巴黎街道为汽车所堵塞,死刑已采用电椅(25年后汽车和电椅才被发明出来),令人惊奇的是他已想象到传真机和电话成为日常通讯工具,“图文传真使任何文字、签名或图片可以远距离传送”。在这部小说中,凡尔纳悲观地猜想诗歌和书籍将艰难地与科学和机器共存。

  凡尔纳天才的想象力没有预见到因特网的出现,他将互联网时代艺术与科学如何共存的问题留给了我们这些想象力平凡的人。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我密切地注视着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已经带来或即将带来的巨大变化,内心深处也怀着复杂的思绪猜想着网络时代的艺术研究与艺术批评。根据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份资料,因特网使用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因特网67%、电视53%、电台47%,而在不怎么使用因特网的人群中,主要的信息来源先后为书籍、报纸、电视、电台、杂志、因特网。这反映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多种媒体并存,而因特网正越来越占据信息来源重要地位的过渡时期,21世纪的信息传播主渠道将会是因特网,这一点应该是确信无疑的。

  从艺术史教学与研究的角度来看,昂贵沉重的画册和零碎失真的幻灯片将有可能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参考,艺术史的学生将在课堂上通过互联网直接进入世界各国的著名博物馆,在那里欣赏作品,观看和聆听艺术的编年史,和著名的艺术史专家进行网上可视对话。在电脑上输入关键词,即可搜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各种艺术信息、已发表的专题论文和相关著作的编目。此时,艺术史教师的记忆力已无关紧要,讲义也不必多写,在课堂上,他将成为问题的提出 者以及与学生共同讨论的参与者,他所可能保持的一个无法为电脑所替代的角色也许是面对公众和学生,对博物馆的艺术原作进行审美品评的导赏者。

  艺术批评家有其独特的知识信息结构,大体可以分为静态性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动态性的社会与艺术新闻,最重要的是批评家面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时所独具的艺术敏感、对潮流的洞察力以及清晰准确的分析和语言表述能力。处在文化发达、信息集中的中心城市,艺术批评家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明显的,他们往往成为艺术界的信息发布源,这构成了一些批评家演说和撰文中居高临下的权威感。

  但是在网络时代,这种信息占有的不平等将很快成为历史,网络填平了信息的断层和沟壑,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同步获悉艺术界新近发生的事情,查询相关的艺术史知识和背景,从而进入当代艺术的传播与思考。这必然使得艺术批评家减少文章中静态的知识和新闻信息,强化其独特的个性思考。然而,在传统的艺术传媒中,艺术批评家的思考结果往往具有发表的优先权,读者往往处于被动阅读的地位,批评家其实是在面对一个“想象的读者群”进行写作。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平等不仅有可能带来阅读与思考的平等,也有可能带来写作和表达的平等,网友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表述自己的艺术见解,与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家进行对话,这就是互联网的一个基本特性,即它是一个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平台,它不仅有助于艺术平等和学术民主,更有可能使每个人获得言论表达的自由,获得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此看来,互联网似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乐观的艺术批评和学术争鸣的前景。但是我也有新的疑问产生,即信息的平等共享固然促进了更多人对于艺术批评的争论的参与,但它也带来了众多非常个体化的艺术价值标准和数量巨大的私人话语进入公共空间,它使得由地域隔离或传播不畅所造成的封闭性的艺术个性转化为一种紧跟潮流的流行性。正是在与大众传媒最为密切的流行音乐、影视和时装界,我们能够看到最没有思考与文化深度的流行风格。而一个缺乏信息筛选与评估的大众话语广场,只能是一个“众声喧哗”的信息海洋,在这里,对有效信息的选择和垃圾信息的过滤,也会成为每一个上网者巨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在目前的大型网站中,都能看到从传统媒体中转移过来的网站编辑,他们当然有着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信息筛选原则。说到底,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它也仍然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媒体,不能不受到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的制约。如果说,我们过去主要的问题是信息匮乏和信息管制所带来的选择的匮乏,那么在未来的网络时代,我们将面临的是信息的泛滥和信息失控所带来的选择的困惑。

  在这样的时代面前,艺术批评家所能保持的,只能是学术的良知和不懈的思考。如何在一个流行化极强的社会中,形成自己强烈的个性化批评话语(这种话语也必须经受网络交流的检验),以深刻独到的艺术观念成为艺术界重要的价值参照乃至思想来源,成为艺术批评家别无选择的选择。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