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策展人专文︱新艺术史:2000-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

策展人专文︱新艺术史:2000-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

2019-02-24 15:22:18 来源: 银川当代美术馆 作者:蓝庆伟/李国华/宋振熙

 

策展人专文

蓝庆伟/李国华/宋振熙

关于历史的重塑总是基于撰写者来自他的当代性中欲望和诉求的镀影。而鲜有人敢直面几乎和我们重叠的时代历史,因为这似乎就是在我们的欲望和诉求中抢答一个未来的幻觉。这个时代在制造一种“人工时间”,让社会的发展进程的速度超越了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在这样的语境下,回眸中国2000年至今近20年的历史,它的意义在于和实时发生的历史对话,抢修一条从历史到未来的道路,来自被“人工时间”带走的对艺术之路的判断。

在中国梳理当代艺术史,无异于是在极短的“自然时间”内梳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欧洲当代艺术史。这种特色来自极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各个因素对艺术语境的影响,2000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进入了这种“特色”自我延发阶段,在全球化的当代艺术布局中呈现出重要的地位。自我的“觉醒”带来的是摆脱某种来自西方映射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假想。自197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外发生的“星星美展”事件至今,中国的当代艺术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

在特殊的意识形态之下,西方对来自社会主义情境下的当代艺术好奇不已,他们的想象来自某种异化过后的窥视,1979年至2000年之间,在自发的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诉求下,中国的艺术家们如同“弹簧效应”一般,带着时代的特殊印迹弹向欧美当代艺术话语权中。换个角度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头20年里,同样也是在主动向西方当代艺术逻辑进行全面学习和接轨阶段。在这个时期,随着对西方当代艺术文献的学习和了解,艺术家们开始找寻适合解答自身艺术问题的路径。他们通过对杜尚、毕加索、博伊斯、劳森伯格、白南准、伊布拉希莫维奇、里希特、达明.赫斯特等艺术家的深入解读,慢慢深入到对当代艺术创作的思路和方法之中。

他们的作品逐步沿着多维度的方式前进,从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到对待哲学文本的思考,从身体语言和经验主义到后感性的研究,从形式主义开端走向对新媒介(新媒体)的转换等,中国的当代艺术如同同时启动充满激情的车群,奔向某种艺术的未来性。

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沿着以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碰撞的问题角度出发,将传统东方学语言进行“新审美式”的改造,他们将西方的艺术方法论作为一种镜像,或者是新的“解剖工具”,又或者是化学反应溶剂,沿着中国传统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问题意识脉络之一,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中国的当代艺术批评和策展人的“自觉”同样给了头20年的艺术家以重要的理论支撑。如“85新潮”、“后八九”和“广州双年展”以及后来中国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体系等,这些理论体系的构建者们实时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他们和艺术家们相互作用,形成一股符合特殊时期中国社会景象的艺术力量。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刺激是相当大的,随着大量西方资本的涌入,逐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国式艺术市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完整的看到一系列如同西方一样的艺术生产链条。这里有艺术学院、画廊、非盈利艺术机构、美术馆、收藏群体、艺术团体等,他们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艺术效应配合着资本化流动市场,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更加“职业化”的道路,在2000年之后,基本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图形。

▲ 2000年上海双年展夜晚展标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现场

2000年至2005年,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社会进程接受深入改革。西方资本开始大量进入到中国的市场进行循环生产,在当代艺术领域也不例外。艺术产业成为经济繁荣之上突出爆发的行业。这使得整个当代艺术链条的运转速度和规模都在不断提高。就在这个时期,作为向艺术行业输送生产人才的艺术类院校,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从原有的精英式培养机制走向工业型大众化的培养模式。学院招生扩张、教育科目细化及延展、学院和市场项目接轨等都使得当代艺术从生产力量源头起发生着工业模式化的转变。

此外,这个时期内,来自西方当代艺术的市场操盘者陆续随着资本进入到国内当代艺术圈,一些重要的接轨国际化视野的艺术机构得以在北京、上海建立。这样一些机构的兴起,逐步带动了本土资本在艺术领域的迅速国际化,也实质性的影响了从艺术家到批评学者的艺术研究、创作及判断。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的展览机制也为艺术家和艺术生产搭建了重要的展示平台。如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这样一批准国际化的艺术展览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西方当代艺术视野的重视和肯定。在这样的交流之中,不少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进入到全球化艺术市场的角逐之中。在国际重要的双年展、艺术博览会及学术文献展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资本堆砌的浪潮之尖上,中国当代艺术展露锋芒。

2005年至2012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起伏波动,在2008年前后的“北京奥运”效应及经济危机的出现,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房地产实体企业的迅猛膨胀,带动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不少民营艺术美术馆、艺术机构在这个时间崛起,在依附着地产模式及资本目的下,他们的介入让艺术家及艺术创作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摆动。

▲ 798艺术区奥运前的大修,2008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代表的新一批西方艺术机构登陆中国,使得更多人期许中国当代艺术情境的某种特殊性。此后,更多艺术机构开始尝试,摆脱所谓的西方幻想式的中国当代艺术符号,走向探索新的,具有某种独立性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期间,一批更为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伴随着这个时期而成为了艺术市场的“新宠”,仿佛在中国即将面临“新老”当代艺术家的更迭和换代。此外,这一时期末,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阴霾的消散,中国式的娱乐消费时期步入正轨。整个消费时代的动力开始逐步涉足当代艺术领域,全民娱乐消费的时代也刺激着艺术家们走向不同的未来。

▲ 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外景照片

▲ 798—东八时区书店

2012年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走进新的语境。这个时期,在欧美的当代艺术情境中,从市场到学术,同样遇到了麻烦,当代艺术创造力疲软,理论支撑更新和建构的滞后使得在中国的当代艺术推演向前的可能性也受到了影响。失去了特殊时期的国际化标签,艺术家们开始深入找寻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正在这样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却走向了一个放缓、徘徊的时期。经济和资本的投入缩水,导致需要强大支撑的艺术家、艺术机构都在这样一个关键过渡时期得到有效的支持。原有泡沫过高的艺术市场走入冷却阶段,当代艺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自我清洗、更新、调整的阶段。那些看似将会被迭代的艺术家依旧成为引领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那些曾被认为发起挑战的新起艺术家群体,却有一些逐步淹没在资本炒作的泥潭中。

▲ 本·麦克尼 艺术家艾德瑞·红宾斯和0公里小组的作品“小走”在第二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 2005年5月 摄影

▲ 昆明创库艺术区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由新媒介方式带来的新伦理问题介入到了当代艺术当中,艺术家们和批评学者,面临新的挑战,当代艺术的边界更加模糊。另一方面,原本以“HIGH ART”自尊的当代艺术,在娱乐消费化市场资本的趋势之下,更加快速的被要求进入到“LOW ART”的发展情境之中。当代艺术中的许多创造力竟走下神坛,走向大众化的快消簇拥,适应资本的快速循环与消费。

 

▲ 上海M50艺术区

中国当代艺术第二个20年即将完成,在这里却看到的仿佛一部被快进的当代艺术发展史。如果说第一个20年中,中国的当代艺术明晰在于他们强有力的时代性语言和一致性探索的话,那么在第二个20年中,随着中国进一步全球化后,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向模糊、交错和多元。这其中或许带着不安,但同时又着更为可能的未来。透过这样一个时期的分析,我们从模糊中找寻到了四条路径,也是来自于艺术家个体在中国近20年背景下的依稀形象。他们将构成的是一种带有这个时期历史性判断的艺术形状。

▲ 艺术北京博览会

▲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8年春季拍卖会现场

首先,在全球化中独特的意识形态背景下,艺术家们继续探讨个体和社会之间政治性和身份设立的语境。他们之中更多强调当代艺术创作对社会的介入,思考自身身份认同,讨论个体权力和社会化进程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个问题意识的继续推演也衔接着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个二十年里,最有力量的思考和表达。其次,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深处于娱乐消费时代之中,在互联网接轨的时代,他们把问题意识投放于讨论娱乐消费时代资本所构建的人类新欲望,身体新感知。他们用艺术创作警惕娱乐消费对于这个时代个体主体性的侵蚀、破除资本对于人经验感受力的同质化克隆,讨论资本和艺术之家的博弈区间。第三点问题方向则来自艺术家们的新挑战——科技与艺术。面对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新媒体技术,艺术仿佛走向了前所未有和技术之间的正面碰撞。艺术家们需要讨论艺术创作的新材料、新伦理问题。他们从原有个人肉身经验的探索表达中走出来,和具有智能化、大数据式的计算机形式语言结合,找寻拓展当代艺术创作的边沿,选择肉身意义和媒介意义之间的多重路径。而在这里个领域中,最终艺术家们将技术和艺术走向形而上对世界观的讨论。第四点,则是来自一直以来中国艺术家比较持久性的话题,即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语言和文化的再造。在新的情境下,这种再造也被看作一种“后传统”时代的核心动力。和头20年关于对“传统”讨论问题不同,近二十年的讨论更加趋于多重建构,他们之间包含着前面三组问题的深入讨论,在对于东方性文化身份的挖掘和改造上,艺术家们彰显着更为彻底的觉醒态度。从“迷恋”走向“对语”,艺术家们扎根现实,把文化身份落地与日常性,强调一种重新审视,在这一点上,新的时期艺术家的态度,无疑更能够活化这种“后传统”的局面。

▲“改造历史”展场外,2010,摄影:肖全

▲ “白日梦”艺术计划 集体创作 2010

本次作品是针对艺术区被强拆的暖冬艺术计划中的一个公共项目作品邀请艺术家与媒体工作者、大学生共同参与。
“白日梦”执行委员会:张玮、喻高、肖歌、张小涛、戴卓群

从这四个问题方向上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正在建构有别于前二十年的艺术语境,在混乱中寻找清晰的艺术面貌。或许,我们只能用一个“新”来向这段艺术历史注入我们的笼统概括,但其实这足以让我们对未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出大胆的判断和猜测。

(未完待续)

▲ 蓝庆伟

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美术馆学与艺术史学者。一直从事美术馆管理及美术馆学研究、现当代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策展实践的工作。

▲ 李国华

出生于江苏盐城。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艺术家研究,展览策划、艺术金融研究、艺术品销售,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 宋振熙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当代艺术调查局(ABI)负责人,长期关注当代艺术青年艺术家发展和生态,针对当代艺术理论进行研究工作。

 

展览名称:新艺术史:2000-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
展览时间:2019年3月10日–2019年5月22日
学术顾问:吕澎
策 展 人:蓝庆伟/ 李国华/宋振熙
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主办单位: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滨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致谢:北控民生集团/宁夏民生文化艺术教育基金会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银川]新艺术史: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