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邱志杰:双年展不是奥运会,而是有尊严地展示想象力与行动力

邱志杰:双年展不是奥运会,而是有尊严地展示想象力与行动力

2017-03-01 18:51:54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张未

被誉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之首的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迄今已有120年历史,中国当代艺术从第一次设立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到今天也已经历了14个年头。近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透露,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策展主题与参展艺术家已经确定。“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张未于第一时间对中国国家馆策展人邱志杰进行了独家专访,并带来相关报道。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举办,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策展主题与参展艺术家也于近日确定公布。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他将率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参展,中国馆主题为“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其中,除了当代艺术家邬建安、汤南南之外,汪天稳是一位从事皮影雕刻艺术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则是一位苏绣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威尼斯中国馆作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国际平台,其策展工作一直是中国艺术界所关心的话题。从近几年的“民间未来”到历年展览中出现的各种具有中国特点的艺术作品,都隐含着一条当代中国艺术与世界较为不同的“中国路径”。但这条路径与世界艺术潮流的关系如何,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位置怎样,一直都是威尼斯中国馆策展的重点与难点。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标题为“艺术万岁”,就职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主题馆策展人克里斯汀·马萨尔表示,这个主题强调了艺术家的身份与工作,并“希望可以成为一种经验,呈现出对他人、凡事,以及模糊不清的维度的一种外向的包容,向新人文主义开辟出一条新路。”这种“新人文主义”试图重新让艺术家站在伊拉斯谟的位置上,激活16世纪以来欧洲大陆思想传统中最重要的文化传统。

中国艺术家应该如何既能为当代世界艺术提供新的价值与思考,又承接一种中国文化内在的精神,作为艺术家与策展人双重身份的邱志杰这一用“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这个策展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邱志杰

“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张未于第一时间对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进行了独家专访,以下为采访全录: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张未= Q, 邱志杰= 邱)

邱志杰对话“凤凰艺术”

Q:首先祝贺您担任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您这次展览所采用的主题“不息”,从中国哲学的“生生之道”出发,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哲学概念?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邱:说不上祝贺啦,对我来说,就是又出现了一次时间短任务重,却又必须得做好的苦活累活。不过真的要感谢评委们对我们的方案的赏识和信任。我觉得,能接受这样一个方案,说明了审稿评委们对艺术标准的坚持和对中国方式的文化自信。按理说,汤南南和邬建安其实还只能算新锐,而两位民艺大师,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出现的时候,在何种意义上对当代艺术能重构意义系统,这些都是很有挑战的。

这次双年展的总主题叫“艺术万岁”,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什么算是永生?我想中国人其实不是很在乎不朽,而是很强调不息。不朽的太行山王屋山,遇见生生不息的愚公家族也得让路。“生生之谓易”是潜伏在中国艺术家身上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从王羲之的“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到李白的“崔颢题诗在上头”,到苏轼的“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到北岛的“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中国艺术家有一种极强的历史感,对我来说,中国艺术绝不是任何一个生死有命的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而是一场历时五千年的集体创作,这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卷入的,一场跨越千年的唱和和雅集。中国艺术家经常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创作。我看黄宾虹的题画文字,永远念念叨叨的宋画怎么怎么样。他的创作,总是一种应答,总是一种开启。总是在期待唱和。总是可以加以批注和题跋。所以我选择“不息”这个概念,作为对于“永生”的回答。汤因比列出二十几种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要有意义,一定要超越个人创造的神话。这样才能以我为主,把当代中国艺术的叙事逻辑拉回到自己原有的道路上。

Q:从您的参展艺术家名单里能够看到皮影与苏绣这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这与当前国内热烈讨论的工匠精神有何联系?您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

邱:据说中国在1980年送剪纸,1982年送刺绣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历史我没有考证过。但在当代艺术圈这件事情其实被当作当年的文化管理者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故事。而今天,并没有谁犯不了解世界的错误。2013年,吉奥尼也选了郭凤仪参加主题展。今天我们把苏绣和皮影放进威尼斯中国馆,和1982年是绝然不同的故事。其实当代艺术家和民艺大师之间的合作已经有挺长时间了。这种合作的发生有其复杂的机制,基本上源于当代艺术家们对于当代艺术的一整套运行逻辑的不满。国内热谈工匠精神,主要也是大家对前面二三十年注重速度的发展主义的不满。但对我来说,工匠精神不是小确幸,它最重要的是顺着道理做事情的方式,以及对于创造的模式的一种很不同的想法。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作家、哲学家、文人画家,乃至政治家,都非常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坚持原则和品质,相信熟能生巧,相信技进乎道,迷恋于工作的乐趣,相信正心诚意坦坦荡荡的工作能滋养出正大光明创造性,而不是心怀贪欲的计谋和创意。

Q:许多讨论认为现在欧美当代艺术将会随着政治的剧烈变化一起衰退,您是如何理解这次威尼斯双年展“艺术万岁”这一主题的?
 
邱:我不太相信有什么注定好的宿命,风水轮流转,好运气就被我们这代人赶上了。中国艺术家如果不努力,就算中国政治经济崛起了,艺术和文化也还是有机会滞后的。反之,当年雅典人在还不算很富裕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在办奥运会,在广场上搞哲学了。近年来,当代艺术策展领域的社会学倾向有所退潮,后殖民、另类现代性、多元文化冲突这些议题在1990年代和2000年后被用得很厉害。近年来国际政治领域反恐战争成为大问题,但艺术领域却越来越多地强调艺术家的能量。前几年的“制造世界”和“启迪”都有这种把艺术家的创造能量当作世界的拯救力量和光明的提供者的倾向。去年奥克维的“全世界的未来”很强调骚乱的气质,并且在展厅里设置朗读《资本论》的剧场,还拿出了汉斯哈克关于选举政治的老作品,以及亚力山大·克鲁格的影片。可以说是对这种去社会学倾向的一种中止。今年的这个“艺术永生”在我看来是比较持中的。这个标题容易让人以为又是那种以为强调艺术家能耐的思路。其实不是,她既强调艺术家工作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艺术圈不是封闭的。艺术家是连接者和中介。

Q:中国当代艺术从第一次设立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已经14年时间,您也是国际顶级艺术展览最炙手可热的中国艺术家,在您的经验里,中国当代艺术应该以何种面貌和视野,才能在国际范围内起到引领性作用?
 
邱:我要带去的不是“中国当代艺术”,而是“当代中国艺术”,但首先,得是好的艺术。虽然好的艺术的评价标准是存在着文化差异的。但是这么多年在国际艺术展览中混,我的经验是,不要有翻译的心态,不要为了翻译而降低自己的标准,生怕老外不懂,把自己搞得很浅显易懂,最后会失去值得尊重的重量。我们也不要动不动想要去引领别人,战胜别人,患得患失,得不到,就产生受害妄想,就抱怨对方有文化霸权或文化隔阂。文化交流的顺畅程度永远不应过于乐观,但一边不乐观一边要相信,自信和坚定的价值观,一定会散发出能量,会产生感染力和穿透力。所以我是抱着一种做贡献的心态,提建议的心态。就好像,“不息”是关于“永生”的一种中国方案。只要坚持以我为主,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坦荡真诚地提建议,就已经不败。双年展不是奥运会,也不是世博会。它不是为旅游业做广告。它要展示的,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处理各自问题和共同问题的想象力和行动力。我们要有尊严地参与,积极地贡献。

Q:中国传统技艺的现代化问题常常是艺术界讨论的焦点,在您的展览设计中,将如何处理当代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技艺的张力?是否能透露一些细节?
 
邱:您这个“张力”的意思太客气了,您想说的是“矛盾”吧。而我不觉得有什么矛盾。中国传统技艺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也有生生不息的当代生效能力。我们会组织起全面的交叉合作--基本上,四个参展艺术家中的每一个都会和其他三位艺术家展开合作。他们之间还将共同合作一个大型的多媒体表演。我将其称为“互文性的集体创作网络”。其实参与进来的将远不止是这四个人。我们将在展厅里设置一个文献区域,展示每个艺术家之间的师承脉络。汪天稳的恩师李占文,是皮影改革的关键人物,李占文的恩师李三喜……邬建安的老师吕胜中先生,吕胜中的老师冯真先生,新年画运动的中坚。冯真先生的父亲冯乃超,和鲁迅一起创办左联的人……姚惠芬的恩师牟志红,牟志红的传承则可以追溯到沈寿。她的另一位老师任嘒娴,和杨守玉既是师徒又是姐妹。吕凤子先生则是她们的老师。吕凤子先生做过国立艺专的校长,林风眠潘天寿的同事啊……事实上,稍加推溯,你就会发现这些人,大家的脉络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把我们再次拉回到我们一开始谈到的,中国艺术家不只是个体创造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师承脉络,每个人也都难免是一个教师。“不息”是有它的一套运行机制的。要讲清楚这套机制,对我来说极其重要,它事关真相和尊严,也事关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恩师们的感情。中国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要继续有情有义。

 

关于中国馆策展人

邱志杰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介入当代艺术活动。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创作活动涉及书法、水墨绘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等多种方式。他代表了一种沟通中国文人传统与当代艺术、沟通社会关怀和艺术的个人解放力量的崭新尝试。

主要个展包括:2016与时间赛跑,意大利常青画廊;2015大计划,福建美术馆;2013独角兽和龙,威尼斯Querini Stampalia博物馆;2012蓝图,鹿特丹WDW艺术中心;2009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2008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2008庄子的镇静剂,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等等。曾出版《影像与后现代》、《给我一个面具》、《自由的有限性》、《重要的是现场》、《摄影之后的摄影》等艺术理论著作。主要作品集有《邱志杰:无知者的破冰史》、《时间的形状:邱志杰的光书法摄影》、《莫愁:邱志杰近作》、《记忆考古》等。
策划了1996年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以及1999年到2005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2012年,他是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的总策展人。


关于中国馆参展艺术家

汤南南
汤南南,1969年生于福建云霄。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工作生活于杭州。
作品以乡愁为切入点,讨论时间与记忆、神话与诗歌、乡愁与生死等多个命题。试图以社会学文化研究为基础,以大海和流水为意象,探索绘画、装置、摄影、动画、多屏幕录像剧场等多种艺术方式的融通互鉴,寻找自身生活经验的启示,并关切当代生活情境的可能性。
曾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中国美院美术馆(2015)举办个展。先后参加乌拉尔工业双年展(2015)、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第一届南京三年展(2005)、巴黎ALTKIRCH现代美术馆的中国当代影像展等展览(2004)。

邬建安
邬建安,1980年生出生于北京,于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的作品曾先后参加了福冈亚洲美术馆、林肯郡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恭王府、波士顿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的展出。

在邬建安早期的作品中,他通过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对中西方神话和哲学进行了具有个人风格和当代文化想象的诠释。而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其最为熟稔的创作媒材和风格的作品,同时他也将主题和媒材涉猎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汪天稳
汪天稳,1949年出生,从事皮影雕刻艺术50多年,其“推皮运刀”技法傲然于皮影界,也因此与河北河南东北等地甚至英法德泰国等各国皮影不同,更加精细准确。

他对皮影的历史渊源、传承流变、风格特点、旧稿古谱甚至行规风俗等都烂熟于心,并在创作上、对失传图稿的整理和复制、对老皮影的鉴定与修复都有很大贡献,中外关于皮影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大都来源于他。2006年,汪天稳以《西厢幽会》《霸王别姬》《穆桂英战番将》三件作品力克群雄,以精密准确的人物造型、流畅遒劲的刀工、传统中求变的汪氏风格,成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的皮影雕刻艺术大师。也是在世的皮影创作者中唯一的一个国大师,名副其实坐上第一把交椅。

姚惠芬
姚惠芬,1967年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师从近代苏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擅长将苏绣乱针绣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绣制中,使其绣品更具独创性。主要代表作品有《张大千肖像》、《泼彩红荷图》、《荷之韵》等。

▲ 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海报

关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2017年5月13日(星期六)至11月26日(星期日)向公众开放,主展区分别为威尼斯的绿园城堡和军械库。本届双年展将有84个国家参展,其中有4个国家是首次参加,分别为:安提瓜和巴布达岛,基里巴斯,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入围的平行展部分也将由国际组织提交操作。

2016年9月,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及策展人克里斯汀·马萨尔(Christine Macel)共同宣布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定为“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马萨尔表示,“艺术万岁”这个主题恰到好处的反映了艺术家在当代艺术框架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在宣布双年展主题的声明中,马萨尔认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是和艺术家一起设计、被艺术家设计、为艺术家设计的一场展览,“希望可以成为一种经验,呈现出对他人、凡事,以及模糊不清的维度的一种外向的包容,向新人文主义开辟出一条新路。”

在主办方公开的120位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名单中,有6位中国艺术家的名字,他们分别为耿建翌、关小、郝量、刘建华、刘野、周滔。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除了有国家和地区艺术家作品所组成的各国家馆大展,还会每周举办一场“圆桌”(Open Table),邀请艺术家与公众一起对谈,探讨与艺术有关的话题。今年一月,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委任马萨尔担任总策展人时说到,她是“一位致力于强调艺术家在他们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同时将生命力与活力温和地注入到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中。”

此外,1979年生于香港的声音艺术家杨嘉辉(Samson Young)将代表中国香港参展,独立策展人郭瑛(Ying Kwok)负责展馆策划,M+博物馆执行总监、首席策展人郑道炼(Doryun Chong)担任顾问策展人。行为艺术家谢德庆将代表中国台湾参展,策展人由英国学者、策展人亚德里安·希斯菲尔德(Adrian Heathfield)担任。


关于作者
张未,博士,艺术哲学学者,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从事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艺术评论、游戏学理论与艺术策展工作。出版物有《21世纪文化地图》(系列丛刊)、《文化批评——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合著)、《游戏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出)。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13张中国面孔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