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上海站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上海站

2018-12-07 16:05:25 来源: 广东美术馆 作者:曾睿洁

 

▲ 对谈现场 

广东美术馆于2018年11月6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系列学术对谈的第三场,对谈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解读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为主题,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张尕,参展艺术家邓悦君、陆平原、林科、冯晨和蒋竹韵共同参与对谈。

本届广州三年展是自2002年以来的第六届,历届展览都注重对特定学术问题多维度、多层面的探讨。广东美术馆力求借此次系列学术对谈深化对“艺术与科技”等议题的讨论,为展览提供更坚实的学术基础。本次对谈活动是“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系列学术对谈的第3场,在主题和展览结构阐释方面,本次对谈在前两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讨论了人类纪语境下的主客体关系、技术以及感知等问题的理论思考,同时参展艺术家还分享了参展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他们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互动过程不仅勾连出关于“新媒体”作品和展览的更多问题,同时也为本届展览注入对观众视角的考量。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张尕

在对谈中,“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办公室负责人吕子华介绍了“广州三年展”以及本届展览的情况后,策展人张尕对本届展览涉及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述,他以海德格尔、本杰明·H.布拉顿、斯蒂格勒、德勒兹、雅各布·冯·尤克斯库、吉尔伯特·西蒙东、费利克斯·加塔利等学者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和人类学等角度的理论带出进一步的思考。他认为本届展览带入了关于人类命题的具有多样性和批判性的视角,因而与往届展览相比有更宏观的切入点。他表示在中国特定的语境里面,大多数展览的注意力还集中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竞争等方面,例如前几届“广州三年展”都谈及地域文化、东西方关系等议题。然而在人类纪的语境里,我们要跳脱出人与人关系范畴去思考技术所塑造的现实,这也就意味着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待“人”问题。

 

▲ 艺术家邓悦君

艺术家邓悦君的创作视角与“感知”相关,他在对谈中介绍了他的作品《O》的创作过程,他介绍说自己创作时收集了约100个人发出的长音“O”,然后编辑在“小虫子”中。然后把这些“小虫子”放在光线变化的地方,比如说草坪和户外,进而阳光的变化就会它们驱动集体发出层次不同的演奏。邓悦君认为他的作品与环境、光线等等人感受不到的物质能量互动。他说这种人类感官局限之外的现象是他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 艺术家蒋竹韵

蒋竹韵将会在本届展览中呈现他的作品《结尾在开始之前》,他对其中关于“时间性”的思考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最初从电影的对白开始,进而开始关注T.S.Eliot的诗集《四重奏》,而当他重新读这个文本的时候,他表示自己注意到自己的目光在每一个诗句上的变化,他用一个设备获得十个文本的朗读数据,他还找程序员将这首诗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将数据映射到一米长的词板上面。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思考经验之前人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

▲ 艺术家陆平原

艺术家陆平原也同样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创作,但他更关注“故事”,他在对谈中分享了创作《爱情考古》《家长》《洞穴革命》中的故事,他表示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科幻故事,还是跟灵魂更有关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是无形的,就像幽灵一样,惨白的飘在展厅中。但是这次将会用一双典型的人工智能的手拿着这些故事。它的基本形象来自于一个日本漫画,里面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描绘。这双手有一点像骷髅,但也是一个机器的基本结构,这就代表着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世界。

 

▲ 艺术家林科

林科介绍了他将在本届展览中呈现的作品《我在这里》,但他认为作品的呈现方式会根据空间来调整,因而效果令人期待。他希望是一个巨大的墙面,观众能够在其上看到一张静止的图片,图片中是一个录像厅的空间,观众正在看前面投影的照片。这是展览中常常出现的一种视角或场景,而现实中的观众观看作品的场景又与图片中相似。图片下面还会设置二维码,扫描后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的软件,用手机观看作品的视频内容。林科认为面对平面的屏幕,通过终端设备观看在线展览,它就是一种重叠,这是他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内涵。

▲ 艺术家冯晨

冯晨在对谈中透露,此次很可能会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创作新的作品,对原有作品进行改良。原来的作品《光的背面》是一个百叶窗,这个百叶窗会根据声音大小改变室内光线的明暗。此次他想改变声音控制百叶窗的形式,而是让声音和自然光线产生一种有趣的联系。人和视觉与听觉的关系如何,人如何通过理解或辨识声音,进而看到光线和图像,进而理解这个世界。他认为这次的创作对他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 互动环节

▲ 现场观众

▲ 学术对谈会现场合影

在随后的对谈和观众互动环节,艺术家们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而嘉宾们与观众的互动,也是话题从新媒体展览呈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到关于美学问题上去,同时也延伸至当代艺术的观看“门槛”以及观众视角等问题上。这些探讨将成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展览的参与性问题提供具有意义的借鉴。


文/曾睿洁︱图/ 龚传焘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