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完整名单

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完整名单

2019-06-17 17:15:39 来源: 垄上艺术 作者:广州翼

81位艺术家
100+件/组作品
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
6月1日正式开幕

 

由江宁和鲁明军共同担任策展人,艺术家徐震、范勃担任艺术顾问的“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以下简称“空港双年展”),将于6月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凤和村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为期三个月,将于8月31日结束。

参与本次展览的中外艺术家共有81位/组,展出逾100件/组作品,涵盖了绘画、装置、雕塑、影像、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有超过40件/组作品,是艺术家根据本次展览所在地拥有的独特人文风貌而创作。展览也将首次公开包括来自艺术家埃利亚松、草间弥生等在内的6件/组从未在国内展示过的大型装置作品。同时,多件/组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继续保留在凤和村中,助力当代艺术真正介入社区和村民的日常生活。

作为首届广州空港双年展,策展团队着力于“双年展+”新模式的探索,致力将地域民俗文化与当代艺术有机地结合,以期撞击出一片独特的景致和风貌,从地域本身打造一个“文化混合体”。

 “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 探索“双年展+”全新模式——通过“艺术介入空间改造”、“创新市集”、“传统文化”以及“空港元素”四部分充分展现公共文化聚合力。同时,空港双年展将以“3+365”的方式为广州带来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声的艺术事件——“3”表示本届展览展期持续的月份,而“365”则表示了在双年展结束后,包括香格纳展库、没顶公司、张鼎控制俱乐部等多家机构将持续至少一年的驻地计划,在地创建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生态圈。

 

1、艾略特·多德(Elliot Dodd)

艾略特·多德现生活工作于伦敦。于2013–2016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2002年在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他的实践跨越不同的艺术媒介与形式以回应消费世界的复杂与荒诞,并质疑社会中由大男子主义控制和主导的状况,特别是以男性为主的对过度自信的表达需求。通过对政治、设计、经济与消费主义文化的指涉,采用漫画的形式,使思想与对象被讽刺、扭曲或受关注。

2、奥拉威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艺术创作根植于他对觉知、运动、体验和自我感受的兴趣。他致力于让艺术的关注点与社会大范围地关联起来。对他来说,艺术是一个让思想改变世界的关键手段。埃利亚松运用雕塑、绘画、摄影、电影和装置等媒介创作。他的创作实践并不局限于博物馆与画廊的范围,而是通过建筑项目、介入城市空间、艺术教育、政策制定、可持续性与气候变化的问题去参与更广泛的公共领域。

埃利亚松生于1967年,成长于冰岛、丹麦,1989至1995年求学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1995年,他来到柏林并建立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该工作室现由超过一百名成员组成,包括工匠、建筑师、档案管理员、研究员、行政人员、厨师、程序员、艺术史学者和专业技师等。

3、毕蓉蓉

摄影:王江楠  

毕蓉蓉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毕蓉蓉的作品往往以绘画、壁画及装置等形式呈现。她的作品多始于绘画,并凭此记录空间与地点。孩提时代,她便将环绕的山峦地貌视作抽象几何,有赖于此,她在完成中国山水画的硕士学位期间研究山水得心应手,巨细靡遗。毕蓉蓉最新的空间创作融合了她早年对自然界抽象几何的兴趣和她在山水画领域的传统训练。

4、陈抱阳

陈抱阳是一位工作在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创作者。他于2016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他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他对于科技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段的思考——科技如今之于艺术家更像合作者。他经常对现有科技进行修改,不将它们置于产品经理预设的应用场景里,而是将其与自己的创作思维结合。他对于“作为作者的科技”有写作与研究。通过对科技本体论的研究,探寻科技与艺术家及大众之间的关系。

他的创作手段包含他自编码算法和创新的工艺,它们可以创造极其混乱的表面;尽管如此,一定的秩序从“无为”中被构造并一直保存下来。他的方法是使用计算公式依据原始的影像,来重构出新的形态。在他的作品,他坚持“不可能的即兴”这一概念,即变化源于标准化,这一直是他必不可少的创作思想和实践。

5、陈冷

陈冷(陈树冰)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他的创作是基于自身审美趣味及自发性向外探索的需要,不受限于过度标签化的集体意识,立足日常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构建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抽象或直观表达。创作动机涉及短促思虑和长期感受积累。形式包括影像、雕塑、装置等。

6、陈天灼

陈天灼出生于1985年,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北京,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后于英国伦敦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学习并获艺术硕士学位。作为年青一代的艺术家,陈天灼游刃于装置、表演、录像、纸本绘画、摄影等纯艺术领域之中,及需要他人或说观众参与而成立的“事件”式的形式,如地下派对、舞台表演、或更精确建构的仪式般的现场,将现实转变升华为幻境。宗教、亚文化、流行文化、舞蹈元素和符号都被他融汇贯通于作品当中,以期让观者/参与者在气氛烘托之中超越身体和精神的表面情状,到达艺术家本人提到的“癫狂状态”。

7、陈文波

陈文波于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其精细的画作使他在中国当代现实主义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次运动中,他和其他的当代艺术家们学习把日常的用品作为作品的核心。在他的“流行病学”系列中,他挑选一些食物并在光亮的板子上鲜明地表达出来,比如说,把蛋黄加上强光有如镜子一般。他最近的作品把对于每日生活中的食物给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在这些新的油画中,他试图去打扰自然环境,从前苏联哲学家巴赫金的“狂欢”中找寻灵感,摧毁占据主要地位的事物。

8、陈英

陈英201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9、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草间弥生被誉为其时代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1929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在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了胶彩画(日本传统绘画)之后,1957年辗转前往美国,展出自己的巨幅网画,软雕塑,进行即兴表演,使用镜子和电灯创作装置作品,并逐渐成为前卫艺术的先锋代表人物之一。幼时草间弥生产生如听见植物和动物谈话等视听幻觉,长大后她将艺术作为情感宣泄和治愈疾病的方式,借助艺术再现了自己眼中被网状和圆点图案覆盖的世界。草间弥生以其卓越特殊的艺术天赋游走于绘画、雕塑、版画、装置、行为艺术和小说创作等众多艺术领域,其作品融合了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零社和虚无运动等多种艺术风格。

10、曹雨西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计算机艺术系艺术硕士,现居留于美国纽约,其作品横跨声音可视化的新媒体表演,伪逻辑性篡改初级电脑或物理编程,数据可视化作为现成品的当代艺术,灯光或投影形式的公共艺术以及任何以数字媒介产生或流通的跨界形式。
他对自我的行为以及作品总结是:被整体社会意识形态逼迫下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救赎,保留批判和自我批判意识的同时,坚持激进进取型的工作逻辑创新和深入。

11、丁力

丁力1979年生于上海,2008年硕士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丁力的作品基于对架上作品的反复实验,以最终明确自身对绘画的纯粹表达。他关注基于媒材特性的绘画探索,通过对油画颜料、喷漆、画笔与画框的重构呈现全新的视觉语言。

12、丁乙

摄影师:沈浩鹏

丁乙1962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丁乙的创作领域包括绘画、雕塑、空间装置和建筑。从80年代后期开始,他将视觉符号“十”字以及变体的“X”作为结构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的图像表现的代名词。

13、范勃

范勃,1966年生于天津,198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位跨媒介艺术家,范勃最初致力于描绘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具象人物来表现其所关注的当代命题。其作品经历了架上和多媒介的转变过程,但他始终力图表现不可见和无法具体定义的视觉认知领域。

14、方迪

方迪是一位中国艺术家,工作于中国深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他的作品在探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表达个人的态度。他对社会实践感兴趣,常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而介入到实际创作当中。通过引用社会新闻与时事政治,他的作品常用多种艺术语言去探索城市生活的纠结与意义,同时反映我们快速而混乱的社会变化。

15、葛宇路

葛宇路,生于1990年,201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系,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葛宇路的作品多以行为作为媒介,尝试揭示公共空间中存在的管控,冲突,缝隙与个体可能性。在他的创作中,他试图强调真实的行为逻辑,意在唤醒公众的意识,并转换他们的审美认知。通过极端的行为将社会系统性的逻辑放大,并延伸至个体领域,让其呈现出荒诞的结果,以此调侃固化的社会秩序,权力机制。

16、宫岛达男(Tatsuo Miyajima)

 © Tatsuo Miyajima;
Courtesy theArtist and the MCA Australia.  Photography by Anna Kučera.

宫岛达男是日本最顶尖的雕塑家及装置艺术家之一。除了沿用当代素材如电路、录像及电脑,他最标志性的科技作品始见于80年代晩期对电子发光二极管(LED)灯板的运用--亦即他口中的“小机械”。这些数字由1至9以随机的次序不断重复闪烁,象征生命由出世直至死亡的旅程,当中“0”或零点被视为死亡的喻象,因此不曾在作品中出现。这个概念部分参照了人文学以及佛学思想,并表达艺术家自身的基本创作概念——“持续蜕变”、“连接大千”以及“生生不息”。

17、何岸

何岸,1970 年生于武汉,肄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其创作涵盖了多种形式,时常结合工业材料营造富有感官叙事的装置现场。

18、何多苓

何多苓,1948年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现居成都。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上世纪80年代初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轰动一时。多年来何多苓的当代艺术创作从未停滞过。他的画风20年来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变化,每个时期的变化有着不同的主题与绘画性的探讨,唯一不变的是属于神秘忧郁的当代气质。

19、何佶佴

1993年生于上海,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2016年与黄晨、赵邦创立民间艺术活动“四月一日艺术节”,2016年与张业鸿、汤慧组成“辣鸡小组”,2017年成立网络艺术团体“挥发俱乐部”,2017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

20、何翔宇

摄影:九口,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何翔宇,1986年生于辽宁省,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柏林。
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知。

21、洪启乐

洪启乐,出生于中国福建,现居北京。音乐厂牌Bwave创办人,视听艺术现场Pixel Echo发起人。从事音乐、视听艺术、装置艺术等跨媒介交互创作以及相关活动的组织策划。

22、胡介鸣

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胡介鸣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 往往将那些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胡介鸣的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中。胡介鸣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他的观点和质疑的主题。

23、胡向前

胡向前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胡向前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青年行为艺术家,他创作的动机纯粹来自直觉的渴望,始终抱持着这样的理念:直白真实地去体验周遭才有可能找到不为认识的现实。

24、胡尹萍

胡尹萍1983年生于四川,小镇青年,北漂,非正常编剧导演,周遭的环境和际遇是她作品的土壤。

25、卡特娅·诺维兹科(Katja Novitskova)

卡特娅·诺维兹科于2013至2015年,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目前生活工作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和德国柏林。其作品包括数字图像、雕塑、装置和出版物。她研究生态和信息系统,通过与数字数据的接触,探索行星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共同进化,以及人类扩展和生物多样性相互竞争的力量。

26、凯瑟琳·瑞安(Kathleen Ryan)

摄影师洛根·杰克逊拍摄

凯瑟琳·瑞安(Kathleen Ryan)于1984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她在皮茨学院(Pitzer College)攻读考古学和艺术专业,并于2014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美术硕士课程。她的老师包括艺术家查尔斯·雷和凯瑟琳·奥皮。凯瑟琳·瑞安曾在伦敦JoshLilley画廊,洛杉矶Ghebaly画廊,以及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忒休斯展馆举办过个展项目。艺术家目前在洛杉矶、纽约两地生活和工作。

27、瑞安·甘德(Ryan Gander)

广义上瑞安·甘德是文化搜集者,他在创作中擅长把流行观念拆解再重塑。语言和“讲故事”在甘德的创作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他以这种方式完成了Loose Association讲学系列,又以相同手法试图让一个无意义的新回文单词‘mitim’进入英语语言体系。甘德的艺术作品难以捕捉,邀约与合作也是他的创作核心之一,比如他曾和一位艺术家朋友交换以小说体写成的报纸讣告,再比如他曾拍摄在艺术博览会上凝视图像的人。这些存在争议且有些唯我主义的创作方式,正是他永不停歇的大脑以及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的映射。

28、李汉威

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与电影的形式进行隐喻,利用电脑技术创造了与现实紧密关联的平行宇宙。他以此作为出发点,逐步构建了不同的品牌;以一种在当前社会中切实有效的宣传方式,展现当今文化形态与社会景观。2017年,李汉威创立了史莱姆引擎线上当代艺术空间,并以策划人的身份与刘树臻、方阳共同运营该空间。史莱姆引擎致力于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展览策划和观展形式。

29、李昊哲

李昊哲, 1988年出生于北京。于清华大学取得计算机/数字设计双学士学位,后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设计|媒体艺术硕士学位(MFA)。先后生活工作于北京,洛杉矶,东京,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与伦敦。曾在东京teamLab工作室担任交互艺术家,并主导设计了交互瀑布等作品。他的作品以诗意的互动为媒介,范围涵盖游戏、交互动画、装置、雕塑等。

30、李鼐含

李鼐含,建筑师、先锋设计师以及艺术家的多重身份是由她的作品所涉猎的广泛媒介而产生。作品曾在米兰设计三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光州设计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被包括香港西九龙美术馆在内的国内外美术馆及私人机构收藏。此次参加的建筑设计作品,旨在对中国村镇改造进行一次全新的尝试。通过解构主义建筑手法,将穿插在极度混合的村落中的长租商业空间链接优化,在中国商业地产开发的历程中,通过设计探索新旧共存共荣的全新房地产发展模式。李鼐含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

31、李明

1986年出生于湖南沅江,2008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居住并工作于杭州。

32、李亭葳

李亭葳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美术系自由艺术专业,获大师班学生称号。曾在纽约亨特学院硕士项目和同济大学就读。

33、黎小杰

黎小杰 (1983)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在其笔触柔和而色彩淡雅的绘画中体现艺术家对澳门历史不舍的回眸,“唐楼”的房顶是他的创作泉源,天台上每一个盆栽和其他杂物皆为他的点线面服务,足见艺术家对画面经营的严谨。


 34、林奥劼

林奥劼,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广州。林奥劼的作品涉及录像、摄影、绘画、文本等形式,以带有强烈即兴性和幽默意味的图像,敏锐而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或刻意安排的行为事件,试图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艺术家生存困境以及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嘲弄和批判。

35、林万山

林万山长期致力于利用综合媒介手段,进行新的尝试与创作,作品呈现多元化,实验性等特征,宗教、空间、时间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一直是林万山作品长期探讨的命题,以期作品拥有足够的维度与层次,涉猎不同媒介的作品。

36、刘建华

图片由刘建华工作室提供 

刘建华,196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市,八十年代末他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工作。2008年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理念进行创作,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当代艺术的个人语言体系。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37、刘沁敏

刘沁敏,1990年生,生活、工作于美国纽约。2013年毕业于旧金山州立大学舞蹈系(本科), 荣誉毕业生。2017年毕业于SVA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研究生)。刘沁敏作品主要涉及编导、雕塑、绘画、商业行为、电视表演、以及影像。她的艺术实践将编舞思维转化成一个普遍可广泛利用的思维方式,将其放入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编排系统。通过展现个体在固化的社会结构中的柔弱性和可调控性,来诉求一种反抗被命运编排的愿望。

38、刘韡

图片由刘韡工作室与长征空间提供

刘韡(1972年,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
刘韡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他的创作将发生于中国的无数政治及社会转变所导致的视觉和智力层面的混乱凝聚成为一种多变且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中,长期的“狗咬胶”系列装置作品、“丛林”系列帆布装置作品、“书城”系列书装置作品及近期的纪念碑式大型绘画《东方No.5》代表了刘韡美学中的多样性。

39、刘野夫

刘野夫198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他的创作受到通俗文化影响,用戏谑的手法调侃现实社会的混乱与不安。他还非常关心历史,民族和记忆带来的意识形态及刻板偏见。其作品成本低廉,涉及录像、声音、表演等媒介。刘野夫2009年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究生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

40、刘雨佳

刘雨佳1981年出生于四川,2004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09年硕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刘雨佳的近期创作主要通过影像来探索记录现实与虚构的辩证张力。艺术家通常使用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真实生活”的场面,但同时又使用虚构或“虚假”形象来描绘“真实生活”的隐私时刻。这产生出记录与虚构之间的一种怪异重叠:人物仿佛是在“表演自己”。她近期的作品使我们洞察到社会现实本身的虚构与幻象层面——即将现实本身体验为一种虚构。

41、陆垒

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陆垒,生于1972年,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陆垒做作品的习惯是直接从一个意象或者是对某种物质特殊的感受入手,作品会逐渐在做的过程里清晰起来,多数的时候他并不是从一个固定的方式出发,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地去接触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当然艺术家会尽可能地用其自身的思维习惯来组织这些内容,陆垒的作品一般都会附着在一个情景中,有的作品本身就有情景,也可能他会去制造一件在某种情境下的“物”。所以作品的含义是在这个情景中才成立的。

42、陆平原

陆平原,198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生活工作于上海。陆平原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包括文本、装置、影像、绘画等,他擅长用“故事”这一独特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撰写了大量与艺术有关的奇幻短篇作品。陆平原利用了“故事”拓宽了艺术作品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状态,延展了艺术本身的精神内在。他的作品已在国内外广泛展出。陆平原也是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入围艺术家。

43、陆兴华

陆兴华,哲学家,同济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44、洛鹏

1978年10月出生于上海。籍贯辽宁大连。现居住于广州。

45、麻剑锋

麻剑锋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艺术家。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壁画系。2012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Burkhard Held工作室,获大师生称号。麻剑锋擅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与素材进行创作,通过造型、拆解、组合与布置的手段打乱材料及图像中固有元素的秩序,以绘画装置的呈现方式制造混沌而充满歧义与能量的戏剧化场域,从而探讨某种“空间的政治学”。

46、茅昊楠

茅昊楠1990年生于江苏南通,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8年毕业于法国南特高等美术学院,“现实的形式”方向(影像), 获硕士学位并获得评委会嘉奖,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的创作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通过 3D影像、即时演算模拟器、文本、绘画、照片、图表等多种表现手法,以虚构的方式重建个人对于现实主观性的理解。

47、明日代理

明日代理创建于2017年, 成员来自艺术、设计、工程等不同背景。工作室致力于多元创作和研究,并通过体验装置、实验表演、无用设计、概念发想等不同形式,挑战新奇的话题,探讨意象与具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和连结。

48、彭可

彭可(1992年生于湖南长沙,成长于深圳)是一名图像工作者与写作者,现在洛杉矶和上海生活工作,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摄影系。获玛格南基金会和中参馆的Abigail Cohen纪实摄影学术基金,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奖,哈内姆勒新锐摄影奖,并入围华宇青年奖和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Paul Huf Award。曾作为驻地艺术家前往伍德斯托克摄影中心、ACRE和The Lighthouse Works创作。

49、秦思源

秦思源是一个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艺术家、策展人和音乐家。秦思源于199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语言与文明专业。2002年搬到中国,开始作为一个艺术家广泛地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举行展览。他筹备了一个声音博物馆,研究和共享当代声音、历史声音以及声音艺术。2003年至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试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使更广泛的观众得以接触实验艺术。

50、乔尼·勒梅西埃(Joanie Lemercier)

法国艺术家乔尼·勒梅西埃的创作主要关注光在空间内的投射以及它对你我觉知的影响。他一向迷恋物理结构:几何形状、图案纹理、极简形式等。自2006年起,勒梅西埃专注光影创作,并于2008年与艺术家Yannick Jacquet、Romain Tardy和Olivier Ratsi共同创立视觉厂牌Anti VJ。2010年,勒梅西埃的创作重心转向装置艺术及画廊展陈。2013年,他创建工作室,运用光在空间内的投射进行装置研制、画廊展陈及实验创作,该工作室现位于布鲁塞尔。

51、乔晓光

1957年出生于中国河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芬兰《卡莱瓦拉》协会外籍会员。

52、商亮

商亮,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2011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商亮的作品开始于大量的绘画创作,有别于传统肖像画,人物形象在其中更像是符号式的象征。通过反复的描绘,这种符号所代表的对象开始愈发清晰,以至从其衍生出不同形态与指涉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从整体上表达了艺术家自身的关切。

53、师进滇

师进滇,1953年生于中国四川,1974年于中国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现生活及工作于中国成都。
作品被韩国首尔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爱马仕中国、中国国家大剧院、台北文华东方、上海万科、上海瑞安等机构收藏。

54、史莱姆引擎

史莱姆引擎线上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于2017年,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共同运营策划。史莱姆引擎致力于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展览策划和观展形式,邀请不同艺术家参与线上展览活动。通过与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呈现出丰富的当代艺术形式。

55、施勇

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施勇,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施勇作为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1993年起,他的作品就在国内外被广泛展出。他创作媒介包括装置,行为,摄影及录像。

56、陶辉

陶辉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曾于2008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的 “当代艺术档案特殊奖”,2015年获 “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 评委会大奖。他两次入选第18届和第19届 “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并于2017年入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和KINO DER KUNST电影节 “国际竞赛” 单元。

57、童义欣

童义欣是一位在纽约工作的艺术家和业余渔夫。他曾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学习地质学,之后毕业于纽约大学工作室艺术硕士专业。童义欣通过多媒介装置、场域特定作品、影像和声音,以诗意和诙谐的语言分析似乎无法改善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与人、其他生物、物件和文化实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童义欣曾获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项目资助和琼·米切尔基金会奖学金。他同时是西蒙菲莎大学当代艺术学院的助理教授。

58、汪建伟

汪建伟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艺术的实践,即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锋。汪建伟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期间大量阅读存在主义哲学和中国历史,受到这些经验的影响,他早期以绘画为主的创作带有强烈的实验性以及复杂的观念;而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汪建伟持续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即在众多的关系中,从知识层面发展和建立一种新的主体的可能性;在知识综合的背景下,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叉学科的观看世界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

59、王思顺

王思顺200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他的作品涉及装置、雕塑、行为、绘画等等几乎所有媒介,并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不同媒介融合在一起。王思顺擅长利用环境特点和物质本身特征而形成作品,将物质及其不同存在形态之间的关系转化作为自己创作的核心,并在其后的实验中逐步加入对包括“流通”在内的社会规则的讨论,以不确定的未来为目标。同时,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及其相互的转换,也是他关心的议题,他对现成品或日常材料的运用和转换流露出一种混不吝的、轻松的、同时随心所欲的气质。

60、王晓曲

王晓曲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王晓曲运用幽默的叙事和夸张的效果在画布上记录下了种种日常事件和形象。她的绘画受到了漫画美学的影响,却通过笔触和光影技法增强了画面的物质感与真实性,使得画面在虚构与仿真之间徘徊。她故意企图建立一个“主题”形象,却又在作画的过程中通过笔触的冲突不停拆解这些形象,使得形象如同一个个模型,失去了原本该有的表达欲,通过肖像这个题材她表达出对于绘画这一媒介的矛盾本质的理解。

61、王欣

1983年,王欣出生于湖北宜昌,2007年与2011年分别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学士学位以及芝加哥美术学院电影、录像、新媒体和动画系硕士学位。

作为一名持证催眠师,王欣在艺术创作中也对催眠术的运用加以探索。其作品的主要形式有装置、影像及新媒体等。心灵世界与艺术生态是她创作中的主要特质。她常常以语言、符号来挑战艺术家的地位以及当今艺术市场的运作状态。她大胆的口号为其自身处境以及与艺术世界的关联提供了颇具讽刺意味的解读,对更宏观的艺术生态加以批判。

62、王新一

王新一于2014年开始通过Tumblr使用虚拟身份“WangNewOne”发表她的作品。最初,她的作品全部采用3D制作,包括3D人物肖像和风景。自2015年底以来,她参加了中国各地的艺术展览,并与华为和I.T等品牌合作。 展览形式主要是视频装置、声光电结合的多媒体装置等。 自2017年起,她在Instagram上开设了一个名为“LURE /饵”的账户。 通过这个帐户组织发布了一系列结合服装、音乐、派对推广的个人品牌活动。

63、王音

王音,生于1964年,济南,198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在北京工作和生活。
在他最初的艺术学习生涯中,王音受到苏式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这段经验在日后成为王音深刻反思的资源之一。对于王音来说,绘画是持续思索历史与意识形态问题的载体,这种思索的核心在于王音对中国美术史,特别是中国油画现代史的稔熟。王音把个人的情感经验、思想脉络贯穿于自己对近现代绘画史的认识中,把外缘的影响内化为纯粹个人化的身体经验,以便于从中找出一条被“粗糙的思想与观念的杂草所遮蔽着的‘内在理路’”。

64、吴珏辉

作为中国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家之一,吴珏辉的创作轨迹呈现出跨界融合的多元面貌,涉及交互、生物、信息科技等范畴,其作品常以装置、影像及剧场等形态呈现。并于2010年创立UFO媒体实验室,持续拓展新媒体艺术的边界。

65、肖克刚

肖克刚,1968年生于四川,199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2010年入围杰出亚洲艺术奖。

66、向利庆

向利庆,1973年生于浙江。如今生活工作在上海。
他的作品媒质除摄影、绘画,也有雕塑创作。他的抽象绘画作品如同他描述的噩梦般建筑的照片,表达的是一种中心的失落感。因此在这些绘画里很难找到直接和易辨认的点。虽然在观看他那多彩的合成作品的过程中,很有些阴沉和不适的成分,但其初衷却并非是构造一个完结式的焦虑不安的戏剧,反倒是对生活的平静狂欢。

67、徐震®

© Thomas Fuesser

徐震®由艺术家徐震创建于2013年,是没顶公司旗下的旗舰艺术品牌。徐震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人物,2004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项,并作为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参加了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主题展,徐震的创作非常广泛,包括装置、摄影、影像和行为等。在艺术家身份之外,他同时还是策展人和没顶公司创始人。

68、杨季涓

杨季涓,1985年出生,2011年取得法国国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国家高等造型艺术文凭,2007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雕塑学系。近年的创作,透过个人式的绵延呢喃,渲染观者自身的相似场境,开启时间、空间与事物的记忆。她的记忆数据库即为创作躯干,内容涉及家庭、社会、动物、食物等人文科学范畴。

69、杨义飞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美协实验艺委会秘书长。德国柏林白湖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曾任《城市中国》杂志编辑,长期以各种方式从事城市研究和实验创作,在各类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时间的七种类型》、《被构建的身份》、《关于日常的转译》。

70、杨振中

杨振中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他与徐震等艺术家们独立策划了十多场极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当代艺术展,不仅大大活跃了上海的新媒体艺术氛围,自身的艺术也由此迈向国际艺术舞台。杨振中创作的核心主题,一方面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强化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错乱,另一方面则是对空间的感知以及在政治和心理层面的空间利用。现从事录像、摄影、装置、互动等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展览策划。

71、尉洪磊

尉洪磊,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现工作与生活在北京。

72、展望

展望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世界艺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

73、张鼎

张鼎,1980年出生于中国张掖,生活工作于上海。他的展览及现场项目常包括录像、雕塑、装置、绘画、即时演算及现场表演等元素,这些有强烈表演性、音乐性及戏剧性色彩的整体性艺术实践探索了人类感官、意志冲突、权力、心理或生理操纵等主题。张鼎的作品现场模拟了在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异化过程,构建了一个个充满对抗性和混沌感的场景。张鼎在2016年正式成立“控制俱乐部”,积极调用各个亚文化领域的元素,通过技术、音乐及巨型声音视觉装置等形式建立控制与反控制的聚会方式。

74、张慧

张慧,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在早期的探索中,张慧发展出以行为和装置为主的艺术创作,而后也在多媒体和现场戏剧等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他于2006年转向绘画语言的探索,并六次在长征空间举办个展。

75、章清

章清,现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其早期创作荒诞和幽默暴力的行为艺术, 后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录像和装置语言,其作品表现混淆了的现实与虚构, 荒谬与合理的边界以及轨迹。自2006年,章清以监视的视角作为创作语言,通过对视频、装置、综合材料的研究创作至今,他将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媒介、技术、表现手法运用于表述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反思。

76、赵要

赵要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

77、周春芽

周春芽,1955年出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88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自由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成都、上海两地。周春芽的每件作品都叙述了一个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故事,再现了他所去过的地方与喜欢的风景。他将中国山水画韵与德国表现主义相结合,运用西方的材料,充分表达和表现了中国人的气质,在整个当代艺术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78、周力

周力的作品以综合媒介绘画和装置为主,在不局限于材料形态的同时,坚持着个人美学脉络和艺术思想的延伸。她的作品兼具欧洲的浪漫气质和中国的刚劲飘逸;在探寻当代美学疆域的同时,展现出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她的每一件作品里,那些不经意间显现的灵动细节皆由此而来。

79、周啸虎

周啸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周啸虎是中国视频动画的先锋人物,自1997年起,他开始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并试验定格动画、视频装置等不同形式的创作。他的标志性风格是在影像和真实物体间创造出不同的图像层次。周啸虎的创作自由跨越各种艺术媒介,涉及动画、录像、装置、油画和综合行动项目等,近期又融入传统提线木偶表演,以进一步推动总体艺术的“能量剧场”。他的作品反映了数字时代中,历史在其特定细节可能被放大、误读、篡改和遗漏的情况下是如何被记录的。

80、郑国谷

郑国谷,生活和工作于广东阳江,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其作品涵括各种媒介,横跨行为、摄影、绘画、雕塑、刺绣和环境艺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受到阳江青年日常生活的启发,通过一系列实验性作品,包括照片及行为表演,而受到关注。

81、郑源

郑源,1988出生于中国兰州,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11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5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硕士。他的作品以运动影像为主要媒介,关注图像再现并嵌入其中的现实、历史与政治。

 

网友评论

共 1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
2019-09-08 07:17
水水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