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8、2019年 > 张海涛:中国语境下当代影像的创作与传播

张海涛:中国语境下当代影像的创作与传播

2018-06-18 11:25:13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注:本文由缓存空间组织的《缓存视点:影像目录》艺术项目讨论会“中国梦境下的当代独立影像之生产与传播”张海涛的发言整理而成。

 

张海涛:中国语境下当代影像的创作与传播

谈到“中国语境下独立影像的生产与传播”,我们不得不谈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创作与影像艺术生态的关系,因为传播是影像艺术生态的重要部分,生态环境良性建构的过程也是传播的过程,会激发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中国急需要一个良性的影像创作与传播的艺术生态,包括:影像作品创作、评论、展览、出版、教育、收藏等。

影像审查与传播的矛盾性

当代影像中独立影像的传播处境尤为艰难,原因是很多独立影像作品揭示真实社会另一面而发出的不同声音,选择最困惑感觉来表达,试图摆脱商业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干扰,官方认为是不可言说的,一概而论的质疑“独立影像”这个媒介方式的合法性。

独立影像创作者不象产业化电影面对资本不断的妥协,也不像宫廷画师一样接受命题作文,而是独立自主完成创作的方式。
独立影像包括剧情、纪录、实验影像,媒介、语言、技术和题材、观念的形态也很多元化,所以这种媒介表达方式不应该成为一个敏感词。独立影像与主流工业化影像形成一种学理和生态的互补与多元化的关系。

2017年新发布的电影法条例中:“未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参加电影节(展),不得通过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进行传播,不得制作为音像制品;不得改成网络电影在网上发行;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举办涉外电影节(展)⋯⋯”。官方电影法令限制了机构的组织权,也限制了个体创作和传播的自由,这与中国宪法中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又是矛盾的。中国的梦境是魔幻而荒诞的,不能只见到一元的话语权在言说,应该出现民间多种声音的播撒。

影像审查应该针对的是恶俗、粗糙的炒作和损害观众心灵的视觉污染,需要建构专业性、综合性的审查标准,这样审查机构必须了解艺术家创作的真诚度、导演的学术脉络和艺术创造性的价值标准,在这些基础上好的影片存在敏锐的符号和片段是作品观念表达的需要,更充分的情感表达需要,而这种情况审查不应是简单粗暴的过滤一些符号和片断,甚至直接不让传播。

中国不象西方国家实行分级制,审查标准也没有弹性,不是艺术家不愿审,是因为“一刀切”让独立影像创作者走国内审查的路肯定行不通。导致很多优秀导演的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海外发行获奖,这和私企经济的海外流失一样可惜,是文化的流失。影像传播途径越来越广走入地下或走向海外也是不可能被禁止的,还不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它。

如果新电影法把公民通过影像自由表达的权利与渠道一棍子给堵死,公民对公权力拥有者起不到监督作用。其实独立影像说出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为了社会更良性的创新,如果只说伪善虚假的话,让公众的积怨加深,更不利于社会生态积极的发展。

 

中国各地大的影像展近些年的现状

我一直参与北京独立影像展的策划与选片工作。影像展自第九届开始已经不能正常的集中放映了,第十二届最严重档案被有关部门抄走。2017年的大形势更是严峻,因此影展选择了另一种的生存方式:内部征集的方式、展示化整为零,但第一场就被叫停了。

近些年大环境下独立影像的节展:如重庆影展、西安民间影像展、云之南等大的影像展各种原因相继无法支撑下去,影像传播在国内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影像传播的途径与意义

当代影像艺术独自创作精神不应该只是小范围的欣赏,只有更广泛的传播才能让艺术价值体现出来,提出针对性问题给以我们生存的启示、担当起现实社会的责任、传递永恒的价值情感。 影像创作的独立性与传播的公共性可以分开,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限制创作的独立性。

当代影像艺术传播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线上传播途径就是现场展览、纸媒出版、文献查寻、教学甚至移动载体等。线上传播途径有网络、电视传播和光盘发行。这几年学校的影像教育也成为了传播的重要环节。

结语:中国影像艺术独特的价值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需要找寻体现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实生存感受、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针对性,才是最重要的。艺术的生态与传播体系的建构,结合现实文化背景一起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念。有少的钱就做朴素的事,资金少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做事的愿望,而不是等待,缓存空间花小钱做有意义的事情,以现有条件慢慢改变国内影像艺术现状逐步走向良性艺术生态。

2018年6月16日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